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廣場舞擾民,不能只靠“神器”治

原標題:廣場舞擾民,不能只靠“神器”治

張紅雨

據央廣報道,最近一款類似手電筒的對抗廣場舞“消音神器”在網上熱賣,這種“神器”可以通過信號干擾讓廣場舞伴奏音響失聲,從而解決廣場舞擾民問題。

曾幾何時,廣場舞因其簡便易學的動作、強身健體的功效、明快動感的韻律以及群體社交的樂趣而廣受歡迎,但隨之而來的噪聲等問題也令不少人深感困擾。這種影響甚至波及到了房價——同一小區內的兩套房子可能價格懸殊,而低價的那套,樓下的廣場上每晚都會有居民跳廣場舞。

這些年,為擺脫居住環境周邊的噪聲困擾,人們沒少想辦法。比如,為對抗廣場舞噪聲,曾有某小區住戶集資26萬元購買了一套擴音設備,用“以噪制噪”的方式予以“還擊”;有人為制止鄰居發出的噪音,發明或者購買“震樓神器”……

“神器”雖然挺解氣,但這些產品未必合法,而且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比如,“消音神器”只對帶藍牙功能的智能音響有效;“震樓神器”無法實現“精準打擊”,一旦使用恐怕會讓矛盾擴大、升級。

在噪音之外,廣場舞的“占地”也是問題。在一些地方,停車場被占為“舞廣場”,“籃球少年”對陣“廣場舞大媽”的戲碼不時上演。

廣場舞和跳廣場舞的人,本沒有錯。2015年,文化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引導廣場舞活動健康開展的通知》,提出要積極促進和規范廣場舞健身活動的開展。這也算是為這項運動正了名,人們選擇實用的方式鍛煉身體,追求精神愉悅不僅不應該指責,反而應該鼓勵。

遺憾的是,這項運動卻不時成為生活的痛點、撕裂人群的誘因和社會治理的難點,至今未得到妥善解決。

說到底,無論是違法違規的“神器”還是尖銳對立的“廝殺”,都是治標不治本——“神器”“私器”只能泄憤,要想更徹底、更妥善地解決問題,還得靠“公器”。

廣場舞并非“無法”可治。我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明確規定,禁止任何單位、個人在城市市區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內使用高音廣播喇叭。近日公布的該法修訂草案,對公共區域管理者、健身參與者的行為則作出了明確要求,對違反者的處罰規定得更為具體、更具可操作性。除此之外,一些地方規定對廣場舞的時間、時長、音量分貝等都有明確要求。包括國家體育總局下發的《關于進一步規范廣場舞健身活動的通知》在內,不少規定和文件都對廣場舞擾民的管理責任主體進行了明確劃分。

問題的關鍵在于,相關部門是否切實履行了職責,做到、做足了相關工作?一些違法違規行為是否受到了相應處罰?不能因跳廣場舞者眾,便“法不責眾”,不了了之,更不能因為廣場舞的“民間”“自發”屬性,就讓人們自己協商解決、“自助”處理。依法依規,該禁則禁,該罰則罰,嚴格到位的執法、執罰,是確保廣場舞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化解糾紛矛盾的有效途徑。

運動是美,安靜也是美。我們的社會治理,既要成全個體之美,也要呵護“美美與共”,而非“以多欺少”甚至“你死我活”。這不僅需要每個人的自覺,更需要職能部門的擔當作為。

期待廣場舞擾民的困擾能夠盡早成為過去時,期待公園里、廣場上,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美好場景能夠不斷涌現。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