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電影票“退改簽”,不妨借鑒火車票

原標題:電影票“退改簽”,不妨借鑒火車票

“退個電影票,怎么這么難?”一句吐槽道出了不少人的心聲。據《證券時報》報道,剛剛過去的春節檔,電影票“退票難”“改簽難”再一次引發熱議。

不少平臺、影院或打著“概不退票”的旗號,或是高筑退票改簽門檻,給不少觀眾帶來困擾。貓眼平臺信息顯示,全國各城市可退票影院的比例普遍低于50%,個別城市僅為20%。不少消費者表示,與平臺和影院協商無果后,大多數情況會通過朋友圈等渠道轉讓電影票,轉不出去也只能認栽。

一些影院和平臺將“關閉退票功能”定性為“無奈之舉”,歸咎于第三方惡意刷票:黃牛有組織刷票,對購票平臺造成了經濟損失;片方在網上大量購票,造成預售票房虛高的假象,又在開場前大量退票,給影院盈利與排片帶來困難……

但這樣的說辭,并不能成為影院和平臺逃避責任的“擋箭牌”。少數人故意刷票的現象固然存在,但擾亂市場秩序的人未被限制與懲罰,無辜的大眾卻被迫犧牲“退改簽”權益,這實際上是影院和平臺不想放棄既有利益的“甩鍋”短視行為,不利于行業長遠健康發展。

業界主流觀點認為,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電影院單方面規定電影票售出概不退換,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曾發布規定,要求電影市場各經營主體制定的“退改簽”規定簡化手續,優化流程。國家廣電總局出臺的《影院計算機售票軟件系統技術規范》也規定,售票軟件應具有退票功能。不過,由于缺乏必要的實施細則和懲戒措施,這些通知及要求并未取得理想的“療效”。

事實上,平臺和影院要想遏制刷票行為、封堵刷票漏洞,技術上并非難以實現。在數據系統成熟、通信賬號實名化的當下,平臺完全可以利用大數據,對在一定時限內存在頻繁退票行為的賬戶進行篩選,建立“惡意刷票黑名單”,并執行限制指令,從而減少以至杜絕惡意退票的發生。

破除“退票難”痼疾,建立健全統一、清晰剛性的“退改簽”規則是廣大觀眾的呼聲。不妨參照火車票“退改簽”經驗,明確退票時間和范圍,統一手續費的條件和比例。同時,相關部門要制定相應的處罰舉措,讓拒不執行者付出必要代價,切實保護好消費者合法權益。只有切實提升服務意識,才能最終形成良好的觀影體驗和電影市場良性發展的雙贏局面。(邱犇)

標簽: 電影市場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