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票“網購”民意,“數字形式主義”要不得
原標題:刷票“網購”民意,“數字形式主義”要不得
日前媒體披露,西部一些地方通過網絡投票方式對基層工作進行考核評價,在壓力層層傳導之下,新的形式主義從中滋生,“公款刷票”等亂象頻發,甚至出現了“戶籍人口兩三萬人的鄉鎮竟投出7萬票”的荒謬現象。
近年來,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投票評選活動的陣地漸漸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在網絡投票成為相關部門考核評比新渠道的背景下,“買票”“刷票”已經成為一些地方的“潛規則”。“網購”來的民意失真失實,是典型的“數字形式主義”,會導致相關工作“變味”,背離初衷,給基層政府部門和工作人員帶來嚴重困擾,并透支地方政府公信力。
“公款刷票”行為折射出相關部門與基層機構盲目以“數字”論英雄的畸形政績觀。相關部門通過網絡投票來了解群眾對相關工作的滿意度,本不失為一種創新,但不考慮實際情況僅靠網絡投票來考核排名容易讓“好經念歪”。
“公款刷票”是典型的弄虛作假、面子工程,有百害而無一利。基層財力本就不寬裕,一些鄉鎮保運轉都有壓力。用有限的財力做虛功,甚至擠占民生經費,變相削弱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這樣的“網絡投票”,不僅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反而拉開了政府與群眾之間的距離。
畸形網絡評比的背后是基層干部不堪其擾的無奈。為了在“網絡投票”中勝出,一些參評單位利用組織優勢將網絡投票作為硬性任務“分包”給基層單位和干部。基層干部明知是形式主義,受限于考評等壓力,也只能疲于奔命、向形式主義低頭。
困在“網絡投票”里的基層干部,為發動群眾投票逐戶走訪,動員大家去下載指定App并投票,耗費大量時間及精力以“增加票數”完成任務。此長彼消,為了應付形式主義,基層干部真正為民辦實事的時間和精力也被擠壓。
破解之道,有關部門應建立完善多元考核機制,選取更加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從多維度綜合評定相關部門或基層機構的工作成效,并對一些評比項目加強源頭管控,強化過程監管,做好規范和引導,善用抽查、暗訪、事后跟蹤回訪等措施,多下基層、多傾聽真實的民意。
同時,基層單位應樹立正確政績觀,堅決抵制形式主義,對“買票”“刷票”的惡性競爭說不,避免本應改善民生的寶貴財政資金拿去給領導的“面子”貼金。
另外,要加大監督力度,對形式主義問題堅決亮劍,嚴肅查處“買票”“刷票”等亂象,讓弄虛作假的“貪功者”付出代價,維護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覃星星、雷嘉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