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緊箍”能否管住電動自行車“上樓”
原標題:征信“緊箍”能否管住電動自行車“上樓”
馮海寧
據《北京日報》報道,首都城市環境建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近日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本市電動自行車全鏈條管控的實施方案》。今后,把電動自行車推進樓道充電,可能將會影響車主的個人征信。
目前,全國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已超過3億,并且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同時,涉及電動自行車的安全問題不少,比如在上樓停放或充電中發生爆燃事故、在超速行駛中發生交通事故等,這些都嚴重威脅到使用者及其他人的生命安全。北京此次進一步加強電動自行車全鏈條管控,便是為電動車安全護航。
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2019年的統計顯示,全國每年平均發生電動自行車火災約2000起。而在2021年上半年,全國發生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已多達6462起。可見這類事故呈快速增長態勢,若不采取更為有效的管控措施,很有可能造成更多生命和財產損失。至于事故原因,電氣故障、自燃是表象,過度充電、電池單體故障、電氣線路短路等是深層次問題。
如此現實語境下,我國開始明確禁止電動自行車上樓及充電。應急管理部在《高層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規定》中明確,電動自行車違規上樓停放或者充電,最高可罰款1萬元。
作為治理的經濟手段,罰款有一定的懲罰和警示作用。而北京上述方案的亮點之一,是將電動自行車違規上樓、充電行為且拒不改正、情節嚴重的情況納入征信體系。
在我國對電動自行車的治理體系中,目前北京與深圳都把電動車違規與征信關聯,其中北京與“上樓、充電”相聯,而深圳與不戴安全頭盔等行為相聯。這么做,不僅豐富了治理手段,而且彰顯信用威懾。時下,我國正在建設信用社會,“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處處受限”的理念正在不斷得到強化和踐行。相關舉措意味著,違規者不僅會感受到經濟處罰的“短痛”,還將面臨信用懲戒的“多痛”和“長痛”。
信用體系包括安全生產信用體系、消費信用體系等,電動自行車違規上樓、充電將納入哪一種信用體系,還有待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納入征信體系后,相關規定和措施將更具威懾力,這對電動自行車的使用、對公共安全來說,都有積極意義。
當然,除了信用治理,針對“充電貴”“充電難”等備受市民關注的問題,上述方案也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當樓下充電問題得到徹底改變,相信很多人不會再選擇上樓充電。此外,要注意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把對電動自行車與電池質量的監管列為重中之重,減少電動自行車“惹火”的幾率。
標簽: 電動自行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