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事件:沒有真相就沒有是非
原標題:星巴克事件:沒有真相就沒有是非
星巴克重慶某門店事件近日持續發酵。事件源于有人在網上發帖稱,幾位執勤民警在星巴克戶外客區就餐,遭門店員工驅趕,稱“會影響品牌形象”。此事迅速在網上引發圍觀,質疑斥罵聲不斷,許多人還上網給門店打差評,更有媒體怒懟星巴克公司的傲慢。至今,除星巴克公司發布“致歉”聲明外,當地警方并未就此做出回應。
綜觀整起事件,明顯帶有濃重的情緒色彩。星巴克公司在回應中稱,“門店伙伴與當事民警在協調座位時因言語不妥引發溝通誤會”,并稱“事件過程中不存在網傳的‘驅趕民警’及‘投訴民警’的情況”,還會“一如既往地歡迎每一位顧客的光臨”。 但這是“一面之詞”,當地警方并未給出調查結論,因此,真相到底如何,星巴克員工是否真的驅趕民警,都顯得有幾分撲朔迷離。而網上輿論似乎并不在乎這些,紛紛圍繞涉事雙方的“特殊身份”或傳言中的某些說法大做文章,掀起一波波聲浪。
就事論事,若真如網上所傳,發生了“驅趕民警”事件,其做法之謬無需贅言,這完全有悖商業倫理。民警是執法者,理應受到社會的尊重,即便擱置身份不論,作為消費者,也應享受商家的服務,商家應自覺維護顧客權益。當然,從涉事民警的角度,當其到市場消費時,他與商家的關系是平等的,并不比普通消費者更尊貴一等,相反,倒要更自覺恪守社會的公俗良序。
撇開種種爭議,筆者以為,評論此事還是應回歸事件真相本身。不管網友把此事說得天大,它就是個門店與消費者的爭執。在我國這樣的龐大市場,商家與顧客的矛盾,每天不知有多少。這種事,不必無限放大,也無需過度解讀。況且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多達5400余家,基層員工近百分百為國人,與客戶產生糾紛,實在稀松平常。刻意在涉及糾紛雙方的身份上制造、渲染對立或仇恨情緒,于各方無益,于網絡生態建設無益。
星巴克雖是跨國企業,然一旦到中國注冊經營,就須遵守中國法律,面對消費者,它沒有任何不受監督的特權。誠然,事件也暴露出作為跨國品牌在管理上的隙漏。星巴克近年負面新聞不斷,屢屢引發非議,也印證其品牌維護和內部管理大有提升空間。但對類似問題,公眾也仍需理性看待,否則又會對國際品牌從盲目崇拜轉入另一種迷惘之中。
總之,對星巴克事件,人們不妨多點耐心,等待有關方面給出權威結論。此事已成公共事件,警方和市場監管方或都應盡快做出調查,給公眾一個說法。
沒有真相就沒有是非。眾聲喧嘩中,旁觀或遠觀者的評判,往往有被先入為主者帶偏的風險。尤其是當理性聲音缺失,越偏激的說法越容易“引流”,偏離事件真相的可能性越大。反觀近年的網絡熱議事件,有多少起都曾輿論洶涌,到頭來卻被真相逆轉,無情打臉。類似教訓,實在多矣。(閱盡)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