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智慧的算法,不僅要會算還得向善

原標題:智慧的算法,不僅要會算還得向善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刷著短視頻,看到“偽養生”內容心頭一驚,轉發給他人,繼續往下刷時就會不斷出現類似觸目驚心的內容,讓你覺得身邊到處充斥著危險;在一些電商平臺購物,明明是常客,自己買的東西看上去打了折扣,實際上價格卻遠高于不常購物的其他人;玩著對戰游戲,只要一充錢購買道具,就可以匹配到“弱雞”對手,而只要一停充,立馬就會遭遇“大神”對手,似乎有一只無形的手在背后驅使自己不斷充值……

以上種種經歷的背后,其實都是大平臺的算法在“搗鬼”。一方面,大平臺在用戶大數據支撐的基礎之上,能夠更加精準地服務用戶;另一方面,由算法建構的“數字牢籠”也將用戶緊緊圍困在其中,使用戶行為接受算法潛移默化的擺布。

算法沒有價值觀,但算法背后的人是有價值觀的。數年前,一些互聯網大公司負責人向公眾兜售“技術中立論”,聲稱算法不受任何一方勢力掌控,完全客觀、公正地為用戶提供公共服務。然而,“打臉”轉瞬即來——2020年6月,一家微博平臺因在輿論事件中干擾網上傳播秩序且傳播違法違規信息,被國家網信辦約談并責令整改。在算法背后的“人”的操縱下,“客觀”和“中立”看上去并不那么容易做到。

平臺算法除了服務廣大互聯網用戶外,還服務于從中漁利的各路資本?!斑@邊訂單還沒送到,那邊新的單子就派下來了。上樓下樓,一下都不能歇,超時了還要扣錢。”“早晚高峰不接拼單就接不到單,你接了拼單系統根本不管你交通狀況怎么樣,我們賺不到錢,客人因為等久了脾氣上來了還要跟我們吵架?!薄罢f是購買‘直通車’之后能夠給我們在‘雙十一’的時候導流,結果導流來的訂單掙的錢還不夠交流量費的。”消費者覺得自己花了更多的錢卻沒有享受到等價的服務,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和“電商個體戶”也認為自己成為了出力不討好的冤大頭。這一來一回的“差價”去了哪兒?也許只有平臺能夠回答。

在種種平臺算法亂象之后,國家出手了——近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將于3月1日起施行,其中對利用算法“殺熟”、誘導未成年人過度消費、刷量控評等行為做出嚴格規制,堵住了制度設計的漏洞。

《規定》的條款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其中明確規定: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應當加強用戶模型和用戶標簽管理,完善記入用戶模型的興趣點規則和用戶標簽管理規則,不得將違法和不良信息關鍵詞記入用戶興趣點或者作為用戶標簽并據以推送信息。

該規定將對當下一些平臺為了吸引更多網絡流量,將用戶行為進行負面信息標注,繼而將這些負面關鍵詞導入平臺算法,使得用戶在接收平臺推送信息時陷入“信息繭房”的亂象起到一定的整治作用。

從《規定》具體條款中不難看出,有關部門在約束平臺算法中不僅凸顯了監管決心,還彰顯了監管的科學性。這其中既突出了對使用平臺服務的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等自制力較弱群體的關注,也將平臺上的勞動者和消費者的權益保障放到了高位。對于不履行保障義務的相關責任人,更是約定了最高至承擔刑事責任的罰則,這為管好平臺算法提供了法律依據,同時也提升了依法治網的監管力度。

給平臺算法念緊箍咒,是對廣大互聯網用戶廣泛關切的回應,當能促進我國互聯網行業的有序發展。對平臺而言,在掌握算法這一盈利工具的同時,要擯棄所謂“科技中立”“算法沒有價值觀”的詭辯邏輯,讓算法真正成為技術向善的工具。(顏之宏)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