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人氣 家鄉才能熱氣騰騰
原標題:有了人氣 家鄉才能熱氣騰騰
高中時讀魯迅的《故鄉》,雖是經典之作,但因閱歷不夠,總是品不出其中滋味。高考之后,離家700里去省會南京求學,才能稍稍體悟。最讓我們感同身受的,是一首同名小詩,里面寫道:“從此故鄉只有冬夏,再無春秋。”家鄉從四季變為兩季,讓我們格外珍惜每年寒暑假留在家鄉的時間。特別在我們這個年紀,沒有太多走親訪友的社交壓力,還不至于產生“近鄉情更怯”的“顧慮”。
習慣上,我們常把春運返鄉與“打工人”掛鉤在一起。特別是農民工返鄉潮,可以算是中國人獨特的媒介記憶了。今年返鄉,我們才發現,大學生成了返鄉主力軍。發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不是外出者“就地過年”,而是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變少了。
家鄉這幾年引進了兩家規模較大的鋼鐵與石化企業,此外還有電商、水產、零件制造等產業,合計能提供數萬個工作崗位。這不單是解決了幾萬人就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為村莊的發展保留了最核心的競爭力——人。有了人,才會帶動消費、帶動第三產業,才能有鱗次櫛比的商店,才能留下更多的人。前幾日上街散步,光鮮花店就路過了3家,還有一家火鍋食材店,這對火鍋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福音。
當然,我們的欣喜不只是因為口腹之欲得到滿足。現代化有諸多標志,市場細分與消費專門化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標志。當家鄉不再是一個菜市場加幾個小賣部就承包一切時,說明它正走在屬于自己的現代化之路上。
太多經驗證明,鄉村的發展,最怕遇到空心化。外出謀生,個體的人可能富裕了,但鄉村大概率會走向蕭條。之前在南京溧水一個村子里調研時,我們幾乎看不到年輕人的身影。遇到最年輕的人是35歲,問她對新的一年有什么期待,她回答說:“希望村里能多點同齡人,不然是有點孤單了。”所以,能在家鄉看到開門營業的商店和熱氣騰騰的景象,心中總有一些慶幸。
生活條件變好了,精神觀念就會隨之變化。感受最為明顯的,是家鄉越來越重視教育。過去村里有考上一本的大學生就是件了不得的事情了,現在的門檻已經變成了“雙一流”。有人說,社會的文明體現在對弱勢的關懷和對知識的尊重。雖然有感受到朋輩壓力甚至“后輩壓力”,但我們不愿意稱之為“內卷”,重視教育的氛圍總是好的。
有些觀念向好向善,也有些觀念趨向畸形,比如脫離本心的彩禮。這幾天走街串巷,也大概有了一個“彩禮平均數”。現在“嫁女兒”,除了要求男方有房有車,還要一套首飾以及8.8萬元到18.8萬元不等數額的現金。這在當地算不上“天價”,但在一個人均可支配收入約3萬元的鄉村里,至少是有一定壓力的。
而這些彩禮現金,大多是不會給結婚的新人,而是留下來給家里的兒子娶媳婦用。這是一個死循環:為了讓兒子免于成為光棍,就只能多給些彩禮;為了湊齊給兒子的彩禮,在女兒出嫁的時候就會多要些彩禮。這樣一來,女性或多或少是被物化了,成為農村彩禮“代內剝削”的承擔者。
彩禮問題復雜,尋不出一個確切的根源,就像說不清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如果不是長期以來“重男輕女”的觀念,男女比例失衡也不會像今天這樣嚴重。
不過,改變落后與守成的觀念不能急于求成。它們的形成既然非一日之寒,那么它們的消退就不是一日之功。風物長宜放眼量,只要村莊能繼續保有“人氣”,它就能不斷向前發展,在發展中用活力和開放融化觀念的堅冰,創造更加文明的未來。(張雨龍 封可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