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平臺給消費者的“一口價”福利,不該成為司機的負擔
為了吸引更多用戶,網約車平臺除了發布相應的優惠補貼之外,還推出“一口價”等低價營銷活動。
顧名思義,“一口價”意味著不管司機開多長時間,乘客所花費的價格都是固定的。以往在火車站等人多的地方,可能會遇到那些吆喝著“XX 錢到某地”的師傅,但這種“一口價”并不透明,往往要比實際打車價格貴一些,小通基本不會接受這樣的服務,而且這種現象開始逐漸消亡。
(相關資料圖)
來到網約車時代,平臺會提前告知消費者每種車型的大概價格。相比之下,平臺上的“一口價”特價車確實要更優惠幾塊錢,即便過程中不能更改路線,也吸引了很多乘客嘗試。
但是,這種看起來非常惠民的措施,卻引起網約車司機們的強烈不滿,甚至還直接向有關部分投訴。
惠民但不惠司機?
小通從“浙江省民呼我為統一平臺”獲悉,一名網約車司機留言,暫且不說“一口價”的低價格是否會影響整個市場運價體系,它的存在會大大提高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
一般來講,普通網約車訂單費用是由最低消費、里程費 (分時段)、時長費和遠途費組成,即便遇上長時間堵車,乘客交付的時長費也能彌補司機的油費和時間成本。
但是價格固定之后,司機們唯有盡快到達到達目的地才能不虧損,整體收入更是明顯減少。
這時可能有網友提出疑問:既然“一口價”訂單并不賺錢,為什么網約車司機不直接取消?
“一口價”是網約車平臺其中一種經營模式,本身不違法,司機們也具有是否接受“一口價”的權力,大部分平臺都可以找到該模式的開關按鈕。
小通從部分網約車司機口中了解到,不打開“一口價”“特惠價”后會在很長時間內平臺都不會派單,或者派的都是收益不高的短途單,而且某些補貼和獎勵也只有特惠車才能享受。
雖然收益降低了,但不至于沒有單做,綜合種種因素,網約車司機們只能開啟“一口價”模式。
說白了,“一口價”無非是平臺直接將網約車司機們的利益讓給乘客罷了,這對司機而言是不公平的,而且堵車時間越長,司機們的虧損越大。
小通從澎湃新聞了解到,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將聯合相關部門,擬于 8 月中旬召開價格政策告誡會,責令網約車公司(平臺)嚴格執行備案價,取締“一口價”“優惠價”等價格。
除了杭州之外,武漢、合肥、上海等地也開始規范網約車平臺公司的價格行為。合肥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管理工作的通知》,當中指出網約車聚合平臺不得干預網約車平臺公司的價格行為。
武漢正開展“六大”專項行動,明確要求網約車平臺要公開計價規則,網約車定價要明碼標價;上海享道出行平臺暫時下線一口價產品。
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其他城市或會跟進,讓網約車行業回歸合理定價,“一口價”或要成為歷史。這樣一來,網約車司機們的收益就會開始上漲…… 嗎?
供求關系改變,不能怪“一口價”
根據交通運輸部公布的數據,截至 6 月 30 日,全國共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高達 579 萬本,去年同期這個數字不過是 439.2 萬本。換而言之,過去一年時間里,網約車駕駛員就多出了將近 140 萬人。
或許是買車的人越來越多,網約車用戶規模開始逐步下降,2021 年網約車用戶多達 4.53 億人,到了 2022 年這一數據直接降了 1600 萬,僅為 4.37 萬人。
只看一個城市的數據就會發現,網約車市場開始趨于飽和,供求關系開始變化。
以廣州市為例。根據廣州市交通運輸部門發布的 2023 年上半年市場運行監測指標信息,廣州市網約車單車日均訂單量約 10.22 單,而在 2022 年這一數據是 12.61 單。
此外,網約車平臺數量多了不少,暫且不談滴滴、曹操出行、T3 出行等知名度比較高的網約車平臺,其他平臺也只能通過“一口價”“特惠價”等促銷方式來提高知名度。
但是,強行取消“一口價”,網約車平臺和司機抱團,就能改變司乘數量的逐步失衡嗎?
取消低價的“一口價”,在短期內會降低消費者選擇網約車的積極性,雖然每個訂單的單價上去了,但訂單數量變少也會讓網約車司機們很難受。
如果要以長期的遠光來看,隨著購買汽車的消費者越來越多,網約車用戶必然不會持續增長,“一口價”所帶來的促銷能力也會變弱。
在小通看來,要想緩解網約車市場的供需矛盾,一方面需要調整網約車平臺公司與網約車司機之間的收益比例,盡可能確保網約車司機群體的收益。另一方面,網約車用戶必然不會持續增長,在這樣的情況下,平臺要想吸引用戶打車,優惠促銷方式確實是效果最好的方式,但不應該以損害司機群體們的收益為前提。
網約車市場歷經數年改革,用戶安全度、行駛效率、服務質量都得到比較明顯的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也逐步跟上。
如今,面對存在不少爭議的“一口價”確實,網約車司機對此有怨氣也是情理之中,但如何讓網約車司機、乘客以及平臺都能滿意,確實需要有關部門綜合多方面因素作出判斷,才能重新激發網約車市場的活力。
綜合目前的情況來看,除了“一口價”,司乘之間的矛盾還有不少,比如部分司機無取消訂單 / 違規跨平臺接單、面對某些乘客無理投訴,平臺選擇偏袒乘客等等,仍然需要時間去解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電車通 (ID:dianchetong233),作者:小鷹同學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