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 >

工業互聯網 2022 盤點:標準陸續出臺,應用逐步深化

通信世界網消息(CWW)2022 年是我國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 (2021-2023 年)》的關鍵之年,同時也是工信部實施“5G + 工業互聯網”512 工程的收官之年。這一年里,工業互聯網國家級標準陸續出臺,雙跨平臺進一步“擴軍”,標識解析體系國家頂級節點全面建成,5G + 工業互聯網應用走深向實。


(資料圖)

工業互聯網網絡體系邁出重要一步

網絡體系是工業互聯網的基礎。工業互聯網網絡體系將連接對象延伸到工業全系統、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可實現人、機、物、車間、企業等全要素,以及設計、研發、生產、管理、服務等各環節的泛在深度互聯。

在工信部印發的《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 2022 年工作計劃》中,提出要打造“5G + 工業互聯網”升級版,推進企業內網改造升級,加快企業外網建設,加快 5G 全連接工廠建設,培育推廣“5G + 工業互聯網”典型應用場景。縱觀 2022 全年來看,工業互聯網企業外網建設初具成效,企業內網改造仍存在一定阻力,5G 全連接工廠建設提上日程,“5G + 工業互聯網”典型應用場景整體處于培育階段。總體而言,我國工業互聯網網絡體系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

網絡推進,標準先行。我國工業互聯網網絡體系之所以處于初級階段,核心原因在于很長一段時間網絡并無國家級統一標準。然而,這一局面也終于在今年三季度被徹底終結。2022 年 10 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發布了我國首個工業互聯網網絡國家標準 GB / T42021-2022《工業互聯網 總體網絡架構》,標志著我國工業互聯網網絡體系建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此外,5G 全連接工廠也在 2022 年備受產業各方青睞。工信部發布的《5G 全連接工廠建設指南》中提到要建成 1000 個分類分級、特色鮮明的工廠,打造 100 個標桿工廠,推動 5G 融合應用縱深發展。可以看到,5G 全連接工廠既是工業互聯網網絡體系最終落地的有力嘗試,也是推動我國數字化發展的關鍵應用。

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初具規模

平臺體系是工業互聯網的中樞。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是面向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需求,構建基于海量數據采集、匯聚、分析的服務體系,支撐制造資源泛在連接、彈性供給、高效配置的載體。2022 年令業界廣泛關注的平臺事件有兩個,一個是雙跨平臺的“擴軍”,另外一個是平臺領域首批國家級標準正式發布實施。

今年 5 月,工信部公示了 2022 年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清單,相較前兩年增加了 14 家,幾近翻番,由此也大為提振了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相關各方的市場信心。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我國具有一定區域和行業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已超過 150 家,工業設備連接數量近 8000 萬臺(套),技術產品逐步被更多制造企業所接受,服務企業超 160 萬家。可以說,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建設初具規模,稍顯成績。

不過,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發展初期仍然無法擺脫產業各方“江湖混戰”的局面,各大平臺各執一“標”,雖說短期繁榮了市場,但從長遠來看還是掣肘了平臺的體系化、生態化、數字化發展。好在今年 10 月《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應用水平與績效評價》和《工業互聯網平臺 應用實施指南 第 1 部分:總則》兩項國家標準正式發布,這也是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領域發布的首批國家標準。

據悉,這兩項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標準已在全國 31 個省市、300 余個城市與 80 余個細分行業的 3 萬余家企業開展了應用驗證,有效促進工業互聯網平臺高質量發展和規模化應用。此外,今年 11 月,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正式發布了由我國牽頭組織制定的《面向工業自動化應用的工業互聯網系統功能架構》,該標準也成為了全球首個工業互聯網系統功能架構國際標準,有效填補了我國在工業互聯網平臺領域的國際標準空白。

工業互聯網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安全體系是工業互聯網健康發展的保障。目前,隨著我國工業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設備系統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趨勢明顯,但聯網工業設備和系統帶病運行的狀態普遍存在,漏洞隱患數量和高危漏洞占比居高不下。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一項針對工業安全的評測來看,70% 的工業防火墻存在針對工業協議的解析深度不夠,行業專業能力不足等問題,85% 的工業防火墻性能不足,由此導致網絡安全威脅尤為突出。

同時,據 IBM 研究報告數據顯示,從去年開始全球工業已取代金融服務業,成為遭受攻擊最多的行業,對單個工業企業的攻擊勒索金額也持續走高。可見,“工業 + 互聯網”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安全危機,特別是對于我國正處于起步探索轉向規模發展關鍵期的工業互聯網發展,亟需建立標準化的工業互聯網安全體系。

今年 5 月,工信部發布《開展工業互聯網安全深度行活動的通知》,提出要深入宣貫工業互聯網安全相關政策標準,健全自主定級、定級核查、安全防護、風險評估等工作機制,加快工業互聯網安全專用技術和產品創新,培育壯大地方專業化服務機構,推動在全國范圍內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企業網絡安全分類分級管理,指導督促企業落實網絡安全主體責任,共同提升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能力。

盡管如此,我國工業互聯網安全形勢仍不樂觀。伴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數字技術的持續發展和創新應用,利益驅動下,網絡攻擊更加聚焦高價值目標,工業領域因其基礎性、戰略性以及攻擊產生的嚴重危害,已成為黑客有組織攻擊,甚至國家戰略打擊的重點目標。可見,我國工業互聯網安全體系化布局已迫在眉睫,安全“意識”也應迅速傳達到產業鏈各方,共同筑起工業互聯網的安全“長城”。

工業互聯網標識體系日趨完善

標識體系是工業互聯網重要基礎設施之一。2022 年,伴隨著成都災備節點上線運營,武漢、廣州、重慶、上海、北京、南京、成都 “5+2”國家頂級節點宣告全面建成,集中打造了自主可控、開放融通、安全可靠的標識解析體系,其創新發展邁入新的歷史階段。

此外,二級節點上線服務高速拓展。截止到 2022 年 10 月底,全國上線二級節點超過 245 個,分布 29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互聯網標識服務工業企業超 19.5 萬家,覆蓋機械、材料、食品等 38 個重點行業,累計標識解析量超 2126 億次。其中,平均每個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接入了不少于 800 家企業,每一個企業節點的標識注冊數量已不少于 1000 萬個,推動更多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落地。

在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日趨完善的同時,標識應用也迎來了突破性進展。今年 11 月,第二批《工業互聯網標識行業應用指南》發布,涵蓋儀器儀表、服裝、環保、物流、建材、化肥、煤炭七大行業,為垂直行業產業鏈相關參與方落地實施工業互聯網標識應用提供了重要參考和關鍵支撐。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2022 年工業互聯網主動標識載體整體部署量已達 1041 萬枚,成功突破千萬大關。主動標識作為一種通用、便捷的載體,重新定義了數據傳輸的方式,能夠作為采集、存儲數據的介質在不同系統、主體間流通。可以預見未來主動標識載體的應用比例將逐步增加,成為助推萬物互聯的重要基礎。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總體來看,2022 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雖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未來總體可期,讓我們共同見證。

標簽: 工業互聯網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