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今年年終獎縮水
年終獎是企業人才激勵和保留的重要手段。近日,中智咨詢開展的調研顯示,2022年發放年終獎的企業比例有所回落,是否發放和企業的業績關聯性較大。從2022年企業的經營業績情況來看,半數以上企業表示業績整體平穩或良好,但也有45%的企業表示今年比較艱難,經營情況不及預期。
(資料圖)
面對2022年市場環境的諸多變化,企業普遍表示經營挑戰增加、成本壓力上升,相當一部分職場人面臨今年可能與年終獎“失之交臂”或年終獎縮水。那么,該怎么面對這一變化?
觀點一 經營壓力加大,獎金縮水是意料之中
不少職場人覺得,面對2022年市場環境的諸多變化,年終獎縮水或不發放,都在意料之中。
上述調研報告顯示,2022年有74%的企業計劃發放年終獎,與2021年90%的企業發放比例相比有所回落,和2020年疫情期間73%的發放比例基本持平。有20%的企業對于是否發放年終獎仍保持觀望,觀望原因主要有公司業績完成不理想、公司資金或成本壓力大等。
從職場類社交平臺上的評論能夠發現,大部分職場人的普遍的心態是:年終獎一般跟公司運營狀況、員工所在部門情況、個人的績效完成度等多重因素直接相關,不同市場環境、不同行業、不同公司、不同崗位的年終獎每年浮動屬于正常現象。
年終獎有多有少不僅是客觀存在,也是市場經濟、個體競爭的常態,如果因為公司效益不好,所有員工年終獎都下降,那么需要考慮是否跟公司一起再“扛”一年;如果處在相同崗位,只有你拿到的較少,則更應該考慮自身問題。
觀點二 最好的方式是坦誠協商
“疫情之下,只有企業生存下來才有職工的未來,少發一年年終獎沒問題,但企業沒個說法很傷職工的心。”有職場人認為,年終獎涉及職工切身利益,企業應和員工坦誠協商。受經營影響,年終獎縮水是在意料之中,可連個說法都沒有則是情理之外。
從知乎、脈脈等社交平臺上,不少職場人反映,受疫情影響,企業的年終獎發放也跟著出現了新變化:約定不明、隨意修改企業規章制度的情況更加凸顯。例如未通知、未協商,無限期拖延年終獎的發放;居家辦公、調休職工難獲全額年終獎;隨意修改規章制度、不支付年終獎等,在這些職場人看來,企業在發放年終獎時顯得過于隨意。
實際上,有律師指出,《勞動合同法》明確,用人單位在修改勞動報酬的規章制度時,應經職工代表大會或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變更勞動合同約定的內容。也就是說,無論是修改年終獎相關內部規定,還是變更相關勞動合同內容,企業都要事先和職工協商一致。
年終獎發放是否合規,不僅受到法律制約,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著員工的跳槽意愿。有人力資源專家認為,在年終獎的發放上,企業應與勞動者充分協商后確定,體現對勞動者的尊重。“留人更重要的是留心,靠的是合理的薪酬制度和人性化的企業管理。”
觀點三 獎金縮水,企業“心意”不應縮水
“說實話,過去的這一年,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疫情的影響,雖然說中小企業沒有走到倒閉的邊緣,但是也極其難熬。”一家民營企業財務負責人這樣說道,做完年終結算,就向老板匯報,今年收益嚴重縮水,員工的年終獎最多只能發一個月工資。他說,“相對于往年的三個月工資,員工肯定覺得有很大落差。”但這名財務負責人指出,自己所在公司的員工對此卻沒有怨言,原因就是公司老板積極面對的做法。首先是靠溝通來疏導員工的心理,安撫員工的情緒,達到相互諒解的效果。其次,則是通過其他方式,適當“補償”員工。
這名財務負責人介紹,在今年年終獎方案確定后,老板首先找到員工做出解釋,他首先指出公司收益縮水不是員工的問題,是當下市場大環境不適合公司的發展。其次,他又說,大環境變幻莫測,可能現在看來對公司不利,但長遠看來,并不能說明公司發展受阻。這些解釋給了員工信心。
經過坦誠溝通,員工也能理解公司今年的“苦衷”,但老板仍然認為年終獎也類似于福利性質,表示了公司對員工一年來付出的感謝,即便今年在金額上有所減少,但也可以以公司力所能及的形式回報給員工。“今年公司額外發放了一些米面糧油之類,過年比較實用的福利,也算是公司的一份物質獎勵上的心意。”
觀點四 調整年終獎消費計劃
由于整體經濟形勢緊張,各行各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響,年終獎“瘦身”勢在難免。對于職場人而言,除了不過度關注年終獎的金額,調整對年終獎的支配計劃,是最實際的應對。
調整方法落在了一個“省”字上面,成了職場人的共識。“今年由于疫情的關系,再加上年終獎縮水,年末的消費也要從長計議,精打細算起來。”一名職場奶爸留言道。他今年調整年終獎消費的主要方式是:推遲大宗購買計劃、縮減節日開支,而對于一些家庭必備的年終項目,比如旅游,則適當地更換出行線路。
至于家中過年的開銷如何精簡,他制定了一份過年花銷的清單,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在于可以減少因盲目消費所帶來的開支急劇上升。雖然聽上去很繁瑣,但在計劃調整年終獎消費內容的職場人看來,畢竟年終獎縮水了,過冬才是緊要事。
觀點
90后:看清年終獎才能擺脫焦慮
每到年底,職場里聽到最多的就是關于年終獎的話題,而每每這個時候,總有不少職場人容易出現“年終獎焦慮”。年終獎焦慮緣何而起?筆者認為,那是因為對年終獎的性質不了解, 從根本上并沒有搞清楚究竟什么是年終獎。
年終獎是指用人單位根據自身經營狀況以及對勞動者全年工作業績的考核,向員工發放的一次性獎金,屬于獎金性質,法律并沒有強制規定企業需要給員工發放年終獎。是否發放年終獎,屬于單位的自主權利,也就是說公司有權不發年終獎。有勞動法專家指出,年終獎來源于企業當年的經營效益結合勞動者個人工作成果大小而定,受市場環境等因素影響,而不是雙方勞動合同約定的諾成報酬,年終獎屬于用人單位自主分配權范疇。
總而言之,年終獎的發放,勞動法律沒有硬性的規定,是否發放年終獎,也是根據企業的經營狀況及自身薪酬制度。但如果職場人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時,有明確年終獎約定,或者企業的規章制度中對此有明確規定,企業就應該按照約定或規定發放。
那么認清了什么是年終獎,合理的心態應該是:對于年終獎有無、多少,習慣就好。不必去羨慕,也不用為之煩惱,更不能失去對現有工作的熱忱。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不攀比,不嫉妒,不氣餒,努力靜下心來工作才是真。
不過,筆者也想對企業說,作為企業,為了不讓自己的員工為年終獎鬧心,應該想盡一切辦法給員工發出年終獎,即便“囊中羞澀”,也該“用心”以其他力所能及的方式“補償”。因為從心理角度講,工作一年了,誰都希望能得到應有的回報,開開心心回家過個好年。
70后:慎重選擇拿完“年終獎走人”
按照往年,春節后的“金三銀四”常常是一年中約定俗成的跳槽高峰期,拿完年終獎的職場人早就規劃好了自己的職業路線。
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年終獎縮水較為普遍,筆者在這里建議,職場人應該謹慎做出跳槽的決定。
畢竟市場和企業要恢復元氣需要時間,所以,與其在經濟狀況不好的情況下跳槽,不如選擇“穩槽”。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年輕職場人在單位里一遇到不順心,或者職業成長遇到瓶頸,首先想到的就是“跳槽”。
然而如今,不妨試著在崗位上提升技能、處理好人際關系,而不是頻繁跳槽。
(據勞動報消息 勞動報記者 陳寧 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