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聚焦 >

“心里始終裝著群眾”一家三代村書記的傳承

種植花木的農田。 嵇尚東 攝

嫩紅色的紅葉石楠、翠綠色的龍柏球,一塊塊絢麗的農田春意盎然,輝映出一幅多彩的田園風景……這里是江都區丁伙鎮闞橋村,連續三屆省級文明村。田野里,有座廢棄的水泥橋,年代久遠,水泥剝落。闞橋村黨總支書記張勇介紹:“這是我爺爺任村書記時修造的,已有60多年,在此之前村里通行全靠擺渡?!?/p>

張勇今年50歲。祖父張善章是新中國成立后闞橋大隊首任書記,帶領村民大搞農田方整化,興修水利,因病早逝。父親張家富任村書記時,引領全村栽桑養蠶、興辦企業。張勇上任后發展新型農村經濟,接續帶領村民走致富路?!耙婚T三書記,造福闞橋村”,在當地傳為佳話。

A

“心里要始終裝著群眾”

張勇沒有見過爺爺,是從父親張家富口中了解了爺爺的生平:1950年參加土改工作隊,因工作積極被推選為闞橋鄉(后改為闞橋大隊)農會會長,1958年任闞橋大隊支部書記。

那是百廢待興的年代,那是激情燃燒的歲月。張善章帶著鄉親們積極投身土地方整化、水利設施建設熱潮中。闞橋大隊4000多畝農田,面積大小不一,地塊高低不同,為便于集體耕種和灌溉,小田要并成大田,高度要拉平,重做田埂,全靠鍬挖、肩挑、糞箕運。

張家富印象中,父親張善章很少在家,即便在家,也是匆匆扒幾口飯就出門。平整土地時,早晨他常拎煨罐去送飯,晨曦中,看見父親和眾多鄉親挑擔運土,來回穿梭,忙得滿頭熱氣。

土地方整化完成后,為了灌溉需要,張善章帶領鄉親們在村南修建電灌站,從村北開掘3公里長水渠,引入闞橋河水。“南站北渠”貫通了水系,為全村灌溉提供了保障。

因積勞成疾,張善章不幸于1970年冬去世,年僅46歲。追悼會上,鄉親們含淚追憶張善章書記。一只眼睛失明的周老太抹著眼淚說:“張書記是好人,每次路過我家,都會拎滿水缸?!?/p>

那一天,張家富明白了父親臨終前說的話:“心里要始終裝著群眾?!?/p>

B

“踏遍千山萬水跑市場找訂單”

“心里要始終裝著群眾。”這句話張家富一直牢記在心。1983年,經組織考察,張家富任闞橋村黨支部書記。此前,他先后任生產隊長、村黨支部副書記15年。

改革開放初期,萬象更新。分田到戶后,在保障訂購糧和口糧的基礎上,張家富帶領村兩委班子在全村推廣栽桑養蠶?!爱敃r每畝地一年稻麥兩季收入120元左右?!睆埣腋换貞浾f,“僅靠種糧食,只能解決溫飽?!?/p>

栽桑樹,次年才長葉養蠶,弄不好耽誤兩年,加之養蠶是技術活,不少村民有顧慮。張家富和村干部上門反復做工作,組織農技員輔導技術,讓村民吃下定心丸,一下推廣800畝桑田。當年趕上春蠶繭每斤收購價7元以上,畝均收入超千元。

看著村民養蠶增收后的喜悅,張家富沒有止步,在村原有工業的基礎上,先后創辦五金廠、絨花廠、皮鞋廠等企業。

現年70歲的老黨員潘廣林,曾任村辦五金廠廠長。他回憶說:“通過興辦企業,村民有了工資收入,村集體經濟得到壯大。為了村辦企業,張家富書記帶領我們踏遍千山萬水跑市場找訂單。”

張家富任書記期間播下的“發展就是硬道理”的種子,在闞橋村不斷生根、發芽、結果。目前,闞橋村共有12家企業,其中規上企業兩家,成為闞橋村經濟的脊梁。

C

“鄉村振興路上一個不能少”

2007年,闞橋村黨組織換屆,經過“兩推一選”,張勇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心里要始終裝著群眾!”父親的話讓張勇滿懷激情,走馬上任。

“走在田間地頭,聽年長村民講起往事,祖輩、父輩們在這里灑下了汗水、奉獻了青春,才有了今天,備感責任在肩。”張勇回憶上任伊始的感受。

如何讓村民富起來,日子好起來?張勇帶領村兩委通過土地流轉,引導規模發展花木業,并拓展花木工程市場,拉長產業鏈。村辦廠改制,闞橋村通過資產租賃,扶持了企業發展,村集體也獲得穩定收入。此外,闞橋村組織村民為花木大戶、企業務工,為村民拓寬增收渠道?!拔覀兇寤緹o人在外打工?!?1歲的村民李立平說,“即便是70歲老人,只要身體健康,在廠里都有零活干?!?/p>

數據顯示,從2007至2021年,闞橋村人均收入增長65%,村集體收入增長339%。集體富了,為民辦實事也有了底氣。近年來,闞橋村建設文化廣場,提檔升級主干道、進行垃圾分類,開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評選……該村已連續三年獲評省級文明村,闞橋村黨總支被評為“五星支部”,張勇被評為“五星書記”。

記者采訪時,村民朱德華正在該村殘疾人康復中心進行適應性訓練,他患有中風后遺癥。闞橋村有32名殘障村民,康復中心就是他們的家。

“殘障村民都是父老鄉親?!睆堄抡f,“鄉村振興路上一個不能少。”

標簽: 的基礎上 收入增長 一個不能少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