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教育 >

湖州市南潯實驗幼兒園:用“問題掛牌式教研”助推園本課程建設

我園依托南潯豐厚的古鎮資源,以“童眼看南潯”為背景,構建了三色課程。我們在反思原有園本教研模式的基礎上,聚焦傳統性和時代性,對教研提出了新的方向,嘗試利用“問題掛牌式教研”“案例互動式教研”“典型錦囊式教研”三種模式,聚焦教研的真問題、真實踐,扎實探究教研的有效性,不斷助推園本課程建設。

以“問題掛牌式教研”解決真困惑

“問題掛牌式教研”在于直面實踐中的真實問題。教研組以問題掛牌式的教研模式,將遇到的問題呈現在“問題板”上,并對所有問題進行梳理歸類,及時關注課程開展中出現的問題,在動態教研活動中提出解決策略。

聚集“真問題”,支持探究。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經驗、興趣和愛好,教師在與幼兒交流過程中,及時關注幼兒的“生成”,對幼兒遇到的相關問題進行篩選、分析,促使幼兒逐步清晰自己的探究需求,遷移延伸出活動。

恰逢秋游,教師們在“多彩的秋天”第一次課程審議中,初步決定年段組同步去張石銘秋游。但有教師提出:大家一起去是否擁擠?幼兒是否會喜歡?最終教研組決定將主動權交還給幼兒,聽聽他們對秋游的想法。

幼兒通過周末逛古鎮、觀看宣傳片、閱讀公眾號推送、欣賞廣告牌等途徑,了解了家鄉風貌,知道南潯有百間樓、張石銘、小蓮莊、紅房子等知名建筑。幼兒在這些經驗的基礎上,增加了對古鎮的認識,并將經驗進行表征,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將經驗可視化。我們依據幼兒的經驗進行第二次課程審議,并幫助幼兒完整梳理,同時也引導幼兒繼續思考:別人的經驗和我一樣嗎?用什么方法可以增加自己的經驗?通過研討解決幼兒的現有問題,我們的課程做到了真實、有效。

倡導“真游戲”,優化操作性。每次教研活動前,我們會設置一個“話題”,可以寫在紙條上,也可以在線上留言,大大增加了互動質量。我們以“提出問題—尋求策略—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螺旋式上升形式,來解決難題。

“江南小憩”作為我園的特色區域,以仿真的環境創設,將古鎮店鋪變成了縮小版“游戲小天地”。在游戲過程中,我們發現固定的店鋪讓幼兒逐漸失去了游戲興趣,材料的局限也阻礙了游戲進程。于是,教研組長將教研話題拋出,請教師進行深入思考,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教研組找準問題所在:幼兒對古鎮店鋪認識有局限,造成店鋪過于單一、重復。于是,我們通過尋找特色店鋪,并將糕點、毛筆等特色店鋪“搬進”“江南小憩”。

在此基礎上,教研組又以小組為單位分組討論材料準備,并到“江南小憩”商討店鋪合理創設與相關細節。貨品架增添多少?店鋪門牌怎么設計?材料如何放置?教研活動后,在游戲中,我們又發現個別材料是無效的,于是催發了二次教研。為了貼近真實的生活場景,讓游戲操作性更強,我們提供了大量真實的工具。如狀元樓面點,幼兒用面粉加水,利用面條機做面條,酸醋鹽巴加點蔥,放上自己煮的鵪鶉蛋,一碗美味可口的自制面條就完成了。

以“案例互動式教研”尋找可用資源

在傳統教研活動中,我們通常用輪流發言的方式,一位教師發言,其他教師傾聽。在有限時間內,許多教師都未能發表自己的建議。因此,我們嘗試針對某一次或某一類教研活動,以案例互動的教研模式,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解讀教研問題,成員可進行更廣泛的對話,最終得出切實可行的策略方法。

為解決課程的時間、空間限制,我們通過對各類材料收集匯總,以書面記錄、口頭陳述、圖像音影等方式,利用校內網形成共享課程資源庫,以便捷的渠道,助推教研成果的多次運用。

比如,外出游玩時,幼兒發現百間樓窗框的花紋都不一樣。于是通過寫生窗框,將古鎮的花紋帶回了教室。從百間樓秋游回來后,幼兒能說出百間樓的許多特別之處,比如建筑是白墻黑瓦的馬頭墻,窗框的花紋有的是菱形,有的是方形,由很多線條組成。于是,幼兒由原先在游玩中寫生窗框,轉變到設計窗框。由于經驗不足,初次設計,許多幼兒都設計了花形、心形,缺乏中國風氣息。于是,我們從教研組資源庫中,找到了教研組有關百間樓的案例。通過案例,我們以“現場回放”“同伴學習”的方式讓幼兒區分中式和西式的不同,并進行二次設計,慢慢地幼兒繪制出了具有古鎮風味的硬朗線條。

以“典型錦囊式教研”增強針對性

在教研過程中,我們遇到過很多碎片式的問題,但也有一些典型問題。教研組就聚焦這些典型問題,將問題陳述、展現,教研組成員梳理問題及解決策略,形成“典型錦囊”,并在集體研討中與同伴分享。

立足“小視角”,開拓創新性。我們聚焦主題經驗,從兒童的視角審視主題推進,依據幼兒興趣點進行教研提升。在對百間樓的研學中,個別班的幼兒對百間樓的風火墻特別感興趣,知道風火墻可以有效防止火災蔓延。可是如果火勢很大,風火墻擋不住怎么辦?百間樓都是石板路,救火車開不進來怎么辦?幼兒的問題瞬間幫我們打開了教研思路。

針對幼兒的問題,教師們先進行思維碰撞,并提出了“典型錦囊”:古鎮救火車,實用+實效,美觀+科技,以此為思路展開教學。有幼兒設計了一架空中降水飛機,在空中救火;有幼兒設計了超級大水管,將河里的水直接噴到房子里;有幼兒設計了噴水式輪船;還有幼兒設計了會飛的機器人……

深入“小體驗”,助推實踐性。在教研中,我們發現,許多時候幼兒都對一件事一知半解,這是由于幼兒生活經驗有限。這也是教研中的典型問題,需要格外關注。比如,熏豆茶是南潯特產,許多幼兒都有品嘗經驗。熏豆茶里有毛豆、橘子皮、胡蘿卜、芝麻,可它們是怎么被加工成美味特色茶的,幼兒并不知道。于是我們通過定策略—找支架—議細節形成“智慧錦囊”,讓幼兒在實踐操作中了解熏豆茶究竟是怎樣制作的。

三種教研模式充分發揮了教師在教研活動中的主動性,有效促進了園本課程建設,擺脫了教研活動的時空限制,實現了“線上+線下”雙向教研,真正體現了實效性和便利性,教研更有目的性,也更聚焦了。

標簽: 湖州市南潯實驗幼兒園 問題掛牌式教研 童眼看南潯 園本課程建設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