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財經 >

【全球報資訊】三倍門店擴張計劃背后,優衣庫在豪賭“下一個日本”?

出品/讀懂財經

作者/楊揚


(資料圖)

前幾天,柳井正在接受《財富》中文版采訪時表示,3000家店鋪是優衣庫在中國的“最低目標”。這大概是個什么水平?現在優衣庫在華門店總數大概900家,3000家店鋪意味著是當前門店數的3倍還多。

尤其在國際品牌紛紛收縮中國市場的當下,柳井正的態度多有些“另類”。要知道,GAP的中國區業務已經被寶尊收購,今年一季度H&M也在中國關了40多家店。

其它三大品牌都這樣了,優衣庫怎么還敢加碼中國?優衣庫的底氣不是白來的。今年三季度,優衣庫在大中華地區營收同比增長27%。而其他三大品牌,在中國的營收連續多個季度出現了10%-40%的下降。

那么,優衣庫是如何做到逆勢增長的?我們又應該如何看待優衣庫擴張的前景?

本文,對優衣庫有以下幾個觀點:

1、不同的市場定位,是優衣庫與“ZARA們”表現差異的關鍵。不同于其他三大品牌的時尚標簽,優衣庫的標簽主打休閑,相比時尚裝,休閑裝更符合亞洲人的體型,也符合亞洲人謙虛的性格。

2、優衣庫的產品以基礎款為主。基礎款打底,使其在休閑時尚品牌中,收入波動最小。并且,基礎款使優衣庫沒有服裝業的天敵——庫存。尤其在疫情期間,優衣庫庫存比率仍然保持穩定就是最好的驗證。

3、擴張邏輯背后,優衣庫在押注時光機理論。優衣庫的崛起是因為抓住了日本消費分級趨勢下,用戶對高性價比一端的追求。隨著國貨崛起,可能會打破服裝版的時光機理論。換言之,優衣庫的豪賭未必能夠成功。

“ZARA們”撤退,優衣庫進攻

曾幾何時,風光無限的海外時尚品牌在中國攻城略地,大有一統天下的氣勢。在最鼎盛的時期,“ZARA們”曾一起組團占據多家大型商場和購物中心的一層黃金鋪位,并且保持高速的拓店趨勢,僅在2013年,Zara、H&M、GAP在內的10個快時尚品牌就在中國開了將近1000家店。

但隨著電商渠道興起給國貨品牌帶來了彎道超車的機會,以及海外品牌本土化不足的弊端,海外時尚品牌在中國逐漸式微。在今年,國際品牌們更是頹勢明顯,Zara的三個姐妹品牌——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us同時撤回中國市場。

而留下的品牌也紛紛開始瘦身。就連ZARA、H&M、GAP這些頭部品牌撤城閉店都是常見的事情。單單就在今年一季度,H&M就在中國關閉了40家門店。而GAP最新數據在中國只有110家門店,與巔峰期相比,門店數量縮水了一半,在今年11月份GAP的中國區業務甚至已經被寶尊電商收購。

與大部分海外品牌的落寞相比,優衣庫在中國顯得春風得意。

最近,柳井正在接受《財富》中文版采訪時表示,3000家店鋪是優衣庫在中國的“最低目標”。應該怎么理解柳井正的最低目標?當前優衣庫在華門店總數只有900家,3000家店鋪是當前門店數的3倍還多。

在華業績優異,是優衣庫門店擴張的底氣。按照優衣庫最新一季財報數據(今年6-8月),優衣庫大中華地區營收同比增長27%。要知道,同期國內服裝零售額同比增速只有7.1%。

如果與海外服裝品牌相比,優衣庫的業績更是獨樹一幟。H&M曾在2021年三季度和2022年一季度電話會議中,回答投資人提問時提到過中國區的業績。該品牌在21年三季度,中國地區的銷售額同比下滑40%,在今年一季度,銷售額同比下降10%。

H&M在這兩個季度的糟糕表現,固然有疫情的影響。但即使在同一時期,優衣庫中國業務的營收也只是同比下降了1%。表現依然要明顯好于H&M10%-40%的業績下滑。

那么為什么海外品牌都不行了,優衣庫還能有很好的表現呢?

基礎款守家,開新店奪“塔”

優衣庫在中國地區表現好,秘訣是基礎款守家、開新店偷塔。

在優衣庫的產品中,形成了基礎的四件套:春秋的法蘭絨襯衣,夏季的UT 聯名款,冬季的HEAT TECH和輕羽絨系列。這四件套中,最年輕的輕羽絨也有了10年歷史。以基礎款為重,決定了優衣庫主打的并不是時尚標簽,而是休閑。

這也符合了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市場的主流偏好。一直以來,亞洲的大部分消費者的服裝偏好其實是休閑,而不是時尚。一來是因為亞洲人相比歐美人身材更小巧,大部分穿時尚裝并不能襯托出美感。二來則是相比歐美喜歡彰顯個性,亞洲人性格更謙虛,在大部分場合亞洲人認為時尚裝太高調,休閑裝更適用全場景。

所以我們能看到,優衣庫能做好亞洲市場,但做不好歐美市場,其在美國的門店甚至和香港的門店數差不了多少。但ZARA們雖然在中國勢頹,但在歐美地區卻有很好的勢頭,近一年,ZARA美洲市場營收占比從17.3%提高至20.1%。

更重要的是,基礎款給優衣庫帶來了穩定的業績表現。有了基礎款打底,優衣庫不用擔心服裝潮流變化的影響,收入波動小。比如在疫情前,美國時尚品牌代表GAP業績波動明顯強于優衣庫,在近十年中,其在2015年、2016年、2019年等年份多次出現過營收下滑。而優衣庫只在2021年出現過營收下滑。柳井正將下滑的原因歸結于輕易將商品策略往時尚性的方向傾斜。

此外,優衣庫不用擔心服裝行業的“天敵-庫存。在疫情壓力下,快時尚品牌庫存壓力明顯,GAP庫存比率由2020年的17.5%增長到2021年的23.6%。而同期優衣庫庫存穩定,其2020年、2021年,庫存比率均維持在16%上下。

優衣庫沒有庫存壓力,是因為其基本款SKU少。在天貓旗艦店中,H&M 和 ZARA 的商品數量分別是優衣庫的 6.9 倍和 2.7 倍,而且優衣庫的基本款還不區分年齡、性別,天然有助于去庫存,且不受潮流影響,優衣庫換季打折促銷時,產品也更容易被消化。

而反觀歐美時尚品牌,一旦潮流變化或者過季,商品很容易形成庫存。并且它的庫存還不是單個SKU的批量尾貨,而是由海量SKU一同積累起來的尾貨。

這樣的尾貨甚至連尾貨商看見都“頭疼”。用某位尾貨處理商的話說,“歐美快時尚品牌的SKU太多了,打個比方5萬件庫存,500個SKU,平均下來,每個品類只有100件尾貨,少的只有一兩件。不光直播帶貨的費用不好結算,品類的分類工作還在無形之中加大了人力成本、運營成本,掙不到多少錢。”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在抖音能看到阿迪達斯、優衣庫去尾貨,但看不到ZARA、GAP的影子。

在業績下滑、庫存壓力陡增的情況下,歐美時尚品牌掀起了關店潮。而優衣庫沒有庫存的后顧之憂,就抓住了行業動蕩的機會,開始了逆勢擴張,其門店數量在中國始終保持增長。比如,即使在疫情防控最嚴格的2022年,優衣庫凈增門店也超過了65家。

值得一提的是,優衣庫的門店位置大多是歐美品牌撤出后的位置。“化妝品資本論”就提到“這兩年Zara,H&M之類的大店在購物中心倒閉了一堆,因為是大店的緣故,也沒有其他品牌能夠接盤,最后優衣庫趁虛而入把這些門店都收了,還能占據話語權壓一下租金。”

除了上面這些因素外,對于優衣庫來說,逆勢加碼中國,還是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賭時運。

時光機理論的“服裝版”

很多人不知道,優衣庫在日本崛起的時間節點,并非是在經濟高速增長期,而是日本經濟降速后。

日本經濟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停滯,日本服裝消費也在此時出現下降。而優衣庫卻實現了逆勢擴張,其門店數量由1992 年的62家增長至2018年的827家,同期,其銷售額由100億日元,激增至8600億日元。

優衣庫的逆勢擴張,離不開當時日本社會的變化。在日本經濟降速后,貧富差距擴大且中產階級加速向兩頭分化,“M 型”社會初現雛形,引起了消費分級趨勢。而優衣庫則是抓住了消費分級中的高性價比一端,在日本,優衣庫和白牌基本畫等號。

而現在的中國市場的情況,與彼時的日本極為相似。中國經濟在經歷高速發展后開始降速,消費分級趨勢也開始顯現,比如電商平臺中,雖然淘寶出現營收負增長,高品質定位的京東,以及高性價比的拼多多都有較大的業績漲幅,拼多多三季度營收甚至還能同比增長65%。

宏觀環境大致相同,但落到具體的商業競爭中卻有諸多差異。優衣庫在日本能夠高性價比成功,是靠商業模式創新。其在生產一端上遵循SPA模式,SPA模式可以理解為服裝行業的一種垂直整合模式。此前,大多數日本廠商,都是將主要精力放在店鋪運營上,產品直接向制造商訂貨。

SPA模式則是將面料開發、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等各個環節納入到公司管控中,優衣庫會在各個環節篩選出少量供應商進行強管控。比如,優衣庫在工廠選擇上少而精,并要求工廠有優衣庫的專用生產線。通過這種深度管控,優衣庫可以自主選擇質優價好的面料壓低原材料成本,并且通過縮減外包工廠數量,優衣庫也可通過規模化生產,壓低制造成本。

而在銷售一端,優衣庫則是打破了日本服裝品牌的批發模式,率先開創直營店,降低產品在渠道上的加價率。也正是靠著生產、銷售的創新,優衣庫的爆款產品搖粒絨的價格只有市場價格的三分之一。

在日本消費分化的那個時代,優衣庫上述舉措就是屬于行業創新。但落到今時今日的中國,優衣庫成功的這些秘密已經被國內企業學到。尚且不用說遍地開花的直營店,就在生產一段,國內品牌深度參與產業鏈的案例也是比比皆是。

比如,SHEIN不僅在外包工廠處有專門的產線,甚至還能要求供應商給它生產不賺錢的測試產品。(SHEIN也會補齊工廠少賺的部分)而從效率上看,SHEIN也更高,以庫存周轉為例,SHEIN的存貨周轉率高達4.62次,超過優衣庫的2.7次。

由此可見,無論是在銷售端還是生產端,優衣庫與國內品牌相比,都沒有明顯優勢。以此來看,時光機中的宏觀環境雖然高度相同,但競爭環境卻截然不同。從這個角度上說,優衣庫想要在中國實現門店翻3倍的目標,還要看國貨品牌們答不答應。

免責聲明:本文(報告)基于已公開的資料信息或受訪人提供的信息撰寫,但讀懂財經及文章作者不保證該等信息資料的完整性、準確性。在任何情況下,本文(報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標簽: 同比增長 中國市場 國內品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