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觀點:6機構聯合提示:這些情況需要注意電解質平衡
(資料圖片)
12月16日,由中國營養學會飲水與健康分會、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等機構聯合舉辦的電解質平衡與健康研討會召開。6家專業機構聯合發布《電解質平衡與健康聯合提示》,提醒公眾注意電解質平衡,正確、合理補充電解質。
中國營養學會飲水與健康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常委、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主任馬冠生教授表示,水和電解質平衡是人體內環境穩定的重要基礎,對維持健康至關重要。正常情況,在自我調節下,機體的內環境包括水分、離子濃度、酸堿度和滲透壓等保持一種動態平衡。如果出現水、電解質以及酸堿平衡紊亂,細胞的功能將會受到影響,進而引起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為幫助公眾了解維持人體水和電解質平衡的重要性,正確、合理補充電解質,中國營養學會飲水與健康分會、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質與健康分會、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和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健康傳播與促進專項基金聯合發布《電解質平衡與健康聯合提示》。
日常生活什么情況下需要補充電解質?《電解質平衡與健康聯合提示》指出:首先,長時間或高強度身體活動、或高溫環境作業時,機體主要通過大量排汗散熱來調節體溫,隨著汗液的大量蒸發會出現水分和電解質的流失。在這種情況下,不僅需要水分的補充,還需要電解質的補充。高溫環境下還需要及時脫離高溫環境進行物理降溫。如果單純補充大量水分而沒有補充電解質,可能會出現電解質紊亂,嚴重時甚至引起水中毒,危及生命。研究表明,在長時間運動的前、中、后通過適量飲用電解質水等方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可以改善人體的水合狀態及維持電解質平衡,有助于運動表現的提高及疲勞的恢復。
其次,持續發熱或高熱時,可能會因為大量排汗而造成電解質紊亂,常見的是低鈉、低鉀、低鈣。在此情況下,應在醫生指導下或根據身體狀況適當補充電解質。孕婦在孕早期會出現惡心、嘔吐等早孕反應。如果出現嚴重的嘔吐,甚至不能正常飲食,會引起鉀、鈉等無機鹽攝入過少,從而導致電解質紊亂。有研究發現,對于分娩過程中的產婦,適當攝入能量電解質液體,能夠降低孕婦酮癥發生情況和嘔吐發生率。孕期如出現劇烈孕吐、不能進食等情況,應及時就醫,并在專業人員的評估和指導下補充電解質。飲酒后發生的嘔吐,會使人體流失電解質,會加重酒精對心肌功能的影響。酗酒也可能間接引起腎臟疾病及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需要及時補充電解質。腹瀉時會丟失較多的水分以及電解質,有可能會出現脫水并伴隨電解質紊亂,所以需要適當地補充電解質。腹瀉比較嚴重可能會出現低鈉血癥、高氯血癥、低鈣血癥和低鉀血癥等情況,應及時就診。因此,腹瀉患者不僅要針對病因治療,還要注意保持電解質的平衡。
第三,某些疾病情況下,補充電解質需慎重。慢性腎功能衰竭、急慢性心力衰竭、內分泌疾病等相關疾病情況下,患者可能會因身體機能受損發生電解質紊亂。對于上述疾病患者,應及時就醫,在醫生評估和指導下合理糾正電解質紊亂。
如何科學補充水和電解質?《電解質平衡與健康聯合提示》指出:關于水分的補充,成年男性每天應飲用1700mL水,女性每天飲用1500mL水。孕婦每天飲水適宜攝入量為1700mL,乳母飲水適宜攝入量為2100mL。在進行身體活動時,要注意身體活動前、中和后水分的攝入,可每隔15-20分鐘補水100~200mL;當身體活動量增加時,每天多攝入300~500mL水;在天氣炎熱或身體活動量增加較多時,應根據排汗量適當增加飲水量,并酌情補充電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