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政策頻出 聲名在外發展盼人才
武漢是一座青春之城。92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130萬在校大學生,數量位居全國第一方陣。青春活力,讓這座城市充滿無限生機。群英薈萃,這里是人才成長的搖籃。
武漢是一座江湖之城。長江經濟帶龍腰舞動,166個城市湖泊眾星捧月。江湖相濟,人文相親,讓這座城市充滿人間煙火氣。宜居宜業,這里是人才培育的沃土。
武漢是一座英雄之城。敢為人先、追求卓越,是這座城市的精神圖騰。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并重而行的當下,武漢成為“中國第五城”強有力的角逐者。砥礪奮進,這里是夢想揚帆的起點。
“國以才立,業以才興”,人才是城市發展的戰略資源。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武漢大力推進“學子留漢”工程,成果顯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已成為武漢的亮眼名片。
聲名在外,英雄武漢攬人氣
城市地位,往往決定著城市發展能級和發展空間,更是吸引人才的風向標。作為新一線城市的大武漢,早已名聲在外。
從世界看武漢——坐擁中國天元之格局,歷經百年未有之變局。
武漢,正走向時代的中心點。從武漢看世界——左承“一帶一路”宏偉設想,右觀“大江東去”豪邁氣魄。武漢,站在了世界的焦點處。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武漢是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武漢作為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湖北“一主引領”的龍頭城市,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不斷凸顯。
當前的武漢,正處于宏觀政策加持窗口期、疫后恢復成勢見效期、新舊動能轉換加速期、區域價值整體提升期這“四期”疊加期。武漢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將武漢打造成全國經濟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國家商貿物流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區域金融中心等“五個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武漢。
與此同時,隨著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創新平臺以及戰略新興產業集群的崛起,為各類人才激發創造潛能、投身科技創新,搭建了良好平臺。風云際會的武漢,必將是群英匯聚、建功立業之地。
政策頻出,大城發展盼人才
早在2017年,武漢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工程”,在全國率先提出“5年留下100萬大學生”。
此后,最低年薪標準出臺、巡回校招全年不斷、人才安居工程落地、“全員落戶、全家隨遷、全時辦理”推行,武漢推出系列人才新政,人才外流局面得到扭轉,提前2年完成了百萬大學生留漢計劃。
數據顯示,從2017年以來,留漢大學生達到173萬,其中,2021年留漢大學生超過34萬,比2020年增加14.3%。“引得來、留得住”,武漢已連續4年成為人才凈流入城市。2021年,武漢人才集團有限公司揭牌成立,這是一個由武漢官方成立的人才引進機構,目的是要“為城引才、助才立業”,加快打造新時代創新創業人才高地。
英雄武漢,求才若渴。近年來,武漢“愛才”名片進一步擦亮,打造了“學子留漢”“英才聚漢”“楚才回漢”“助企引才”“助才圓夢”等一批招才引智品牌;“用才”效果進一步顯現,在英國《自然》雜志2020年發布的全球城市科研指數排名中,武漢位列中國第4、全球第13名。
人才流向預示城市未來,城市未來吸引人才。武漢人才虹吸效應持續加強,廣大學子在漢就業創業大有前途、大有可為。
誠意滿滿,安居樂業留人心
聚才、留才的背后,是武漢不斷推出惠才舉措的結果。涵蓋落戶、安居、創業等力度空前的舉措密集出臺,釋放出了吸納人才的“武漢引力”。
通過實施降低大學生留漢成本、拓寬就業渠道、提高就業服務便捷度等措施,武漢對青年大學生吸引力不斷顯現。
安居,方能樂業。2021年,武漢加大大學生租賃房減租免租力度,為1.58萬名留漢大學生提供青年人才公寓,新建保障性租賃住房2.1萬套。近3年來,武漢還為在漢高校大學生發放一次性求職就業補貼6億多元,為1500多家用人單位發放一次性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補貼900多萬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武漢尤為注重在政策供給方面著手,解決留漢學子最迫切、最現實問題。如在大學生零門檻落戶基礎上,實施父母無條件隨遷落戶。這些措施,無疑都極具人性化,且滿懷誠意,廣受畢業生歡迎。
對大學生來說,最大的誠意是舞臺。武漢打造各種創業平臺、提供創業基金,并且不斷提高實習(訓)見習補貼標準,推進眾創孵化平臺零成本入駐,保證免費創業培訓全覆蓋。一年資助大學生創業項目1800多個,發放擔保貸款1.96億元,扶持創業大學生2.97萬人。
此外,武漢建設環大學創新帶、光谷科創大走廊,發展校企合作的新型工研院、創業園區、孵化基地,做大做強三大國家級開發區、四大國家級產業新基地。還積極打造總部經濟,一大批知名企業將“第二總部”落戶武漢,推動著武漢產業與人才雙向奔赴的進程。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這些招才政策誠意滿滿,效果立竿見影。如今,武漢正全心全意致力打造大學生最友好城市,把奮進新征程和青年的青春夢想緊緊結合在一起,奮力譜寫新時代英雄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