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熱點 >

謹防非學科類培訓“提價不提質”侵蝕“雙減”初衷和成果

“雙減”政策下學科類培訓大幅壓減,政府指導價成為學科類校外培訓的“紅線”之一。據《北京商報》等媒體報道,目前,全國大多數省份和地區均已發布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收費標準,相比此前的學費標準,在政府指導價下的校外學科類培訓收費大幅降低。

按下葫蘆浮起瓢。學科類培訓有了“緊箍咒”,但一些非學科類培訓趁機享受擴張、漲價“盛宴”——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借此漲價、囤積課時的苗頭初顯。上不起的“天價”美術課、“一票難求”的足球訓練營……“雙減”后首個寒假到來,部分非學科類培訓漲價明顯,給許多家長添堵。

有“減”自然就有“增”,“雙減”意在減去學生不合理的負擔和壓力,讓孩子有更多時間提升綜合素養。在這樣的情形下,非學科類培訓確實成了剛需,但任其漲價無疑會侵蝕“雙減”初衷和成果。

或許有人覺得,非學科類培訓是市場行為,只要“你情我愿”,沒啥好干預的。其實不然,比如有網友反映,上了3年的足球培訓班課時費提高了近一倍,老師還是原先的人員;一些以藝術、科技等為培育項目的素質教育類培訓班,被曝光存在教學資質不達標準、輔導老師從業資格不夠、班次人數超標等現象;有的培訓機構利用部分家長無暇照顧孩子的焦急心態,擴充班級數量,無差別招募老師……

每課時動輒幾百元的素質類項目費用本身就偏高,假期還要搞“提價不提質”,自然會引發不少家長疾呼,出臺統一的非學科類培訓標準指導價。目前,這樣的指導價顯然是缺乏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一些培訓機構就可以肆意收費了。

去年10月,教育部等六部門曾聯合下發《關于加強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監管工作的通知》,規定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應全額納入監管范圍。目前上海、浙江等地已相繼發布地方性規定或操作指引,對體育、科技等素質類校外培訓機構的舉辦者、培訓場所、場地設施做出規定。從學科到非學科,對校外培訓的監管呈現收緊趨勢。

隨著體育、美育在學生考核中的占比加重,如何監管非學科類培訓的收費及規范等問題,已經成為新的關注焦點。因此,相關部門有必要將非學科類培訓納入規范管理,推行常態化的管理方式,關注機構的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和課時收費價格,對惡意漲價的機構應依法給予處理。

“雙減”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回歸生活,獲得多元成長機會,并不只是從學科類培訓班轉入興趣類培訓班。這當中是否存在以應試教育的觀念來給孩子報興趣班等問題,也需要反思。某種角度上說,生活中的知識和樂趣也是童年的寶藏,家長應該嘗試讓孩子盡量走出興趣班,多接觸社會和自然。

“雙減”是一道社會考題。尤其是假期里,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資源主體與社區等也可以積極開展實踐類研學活動,為孩子們快樂學習、在實踐中成長提供更多選擇,讓孩子們度過一個豐富多彩富有意義的寒假。

標簽: 提價不提質 非學科類培訓 興趣班 足球培訓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