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尋味中華丨非遺)膠東大鼓:盲人調里覓鄉音

“哎!說的是人人忙著那個把年過,家家戶戶全都蒸年糕……”盲藝人左手打板、右手擊槌,用蒼勁的嗓音撬開鄉土趣聞《偷年糕》。

仲夏時節,山東萊陽村歌大賽一場接一場,膠東大鼓作為特邀節目亮相。黃建省與馮兆俊兩名傳承人帶領弟子們亮嗓——唱到“兒媳婦慌忙捂年糕被燙”的詼諧情節時,臺下哄笑一片。

2025萊陽村歌大賽啟幕,膠東大鼓登上舞臺。王嬌妮 攝

演出畢,在馮兆俊的幫助下,黃建省把鼓槌放回袋子。幾十年間,馮兆俊都是黃建省演出的“眼”,帶著他用大鼓闖膠東。

膠東地區位于山東半島中東部,包含青島、煙臺、威海等文化風俗相近的臨海城市。膠東大鼓產生并流行于此,最初由盲人創造,也叫“盲人調”“盲腔”,至今已有兩百余年。2006年,膠東大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馮兆俊和黃建省是“南路”膠東大鼓的傳承者,因而演出時常能聽到戲曲腔。他們的隨身行頭,不過一副日月板、一把墜琴、一架小鼓。盲藝人往馬扎上一坐,日月板“嗒嗒”兩聲如開場哨,墜琴驟響,“大鼓”開唱。

圖為膠東大鼓的主要樂器。王嬌妮 攝

日月板是膠東大鼓的特殊樂器,也叫天地板。過去藝人為了節省,又因崇信“天地人”觀念,于是找兩個鋼片,做成長方形的日板、月牙形的月板,靠腕力甩起來。

“那時候盲藝人常四五人結隊進村,前頭一人拄棍領路,后面的搭著前肩連成串,走在土路上‘嗒嗒’的板聲老遠就能聽見。”“50后”煙臺人張麗華回憶。

黃建省63年前開始拜師、賣藝,只憑記憶一度能演上百段。膠東方言強弱交替,當地漁號、山歌、民歌音調也匯入其中,他唱著仙俠傳說、古今趣聞、鄉土故事,把自己唱得“比電影明星還火”。

細細聽來,《西游記》里,鼓點如緊箍咒般密集;說家長里短時,板聲忽緩忽急,仿佛鄰里嘮嗑的即興發揮。農閑時分的曬谷場成了當時的Live House(音樂現場演出),恰是“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的活景。

1993年,黃建省遇見拉墜琴的馮兆俊,成為后者領隊的萊陽“盲人文藝宣傳隊”一員。萊陽每年的梨花節、豐收節以及年俗節慶,視力稍好的馮兆俊拉著藝人們趕場,為膠東大鼓爭取每一次演出機會。

2025年4月,山東萊陽,馮兆俊(左)和黃建省(右)為學員們授課。曲正揚 攝

時光流轉,宣傳隊能外出表演的“老人”只剩58歲的馮兆俊和78歲的黃建省。不過,膠東大鼓也突破了“盲人專屬”的傳承邊界,吸引音樂人、大學生、文旅從業者學習。音樂愛好者郭建麗說,她連續參加了3期大鼓培訓班,“現在能完整演唱2個段子,感覺比流行歌帶勁。”

音樂人蓋永政、孫濤還把膠東大鼓《醉八仙》改編成“搖滾版”,電吉他、電子琴配著三弦、墜琴,對八仙故事進行現代解讀,網絡累計播放量達千萬次。“眾神相會淄博吃燒烤”等唱詞,讓年輕聽眾們會心一笑。

山東煙臺棲霞牟氏莊園等景區則將膠東大鼓融入節慶表演,游客舉著手機直播,直播間里“想家了俺”“這是膠東的寶藏”等彈幕刷屏。

通過城市舞臺和短視頻平臺,膠東大鼓的老藝人們重新走紅。忙完村歌大賽,黃建省們準備膠東大鼓紀錄片的拍攝——曾經走街串巷時磨破的鞋底、唱啞的喉嚨,將化作銀幕上躍動的鄉音。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