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電影《我們的歲月》入圍北京國際電影節 展示大學校園里驕子們的風貌

電影《我們的歲月》入圍北京國際電影節·大學生電影節。近日,影片主創人員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與媒體、觀眾在放映后展開映后交流,共同緬懷那些純凈而美好、簡樸又熱烈的歲月。

影片展示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學校園的驕子們的風貌,那時候的大學生年齡構成復雜,層次豐富。影片把各有特色的四個角色——少年大學生、應屆生、文藝青年、老三屆知青放在同一個時空,人物環環相扣,每一個角色都打上時代鮮明的烙印。展映現場,觀眾和主創人員對片中4個人物進行了探討。

電影中,一位只有12歲的少年大學生引發了觀眾的興趣,他的身高只有1.4米,而根號2等于1.414。“根號2”也成為了他的綽號。

“根號2”名叫趙以水,他比班上所有人都矮,成績卻比所有人都好。他與老班長曹正昌相差20歲,形成強烈的戲劇沖突。他不解老知青班長的激情,認為他打了雞血。他在女同桌文鵲喜身上找到同齡人的天真,也激起了他對母親的懷念。他對舍友尤優的文藝氣息有一些調侃,卻懷著同情和理解。他是時代的弄潮兒,是中國科學的希望,也是中國未來的開創者。

曹正昌是片中的另一位男主角,是影片的靈魂。他是滿臉滄桑的老大學生,這也是那個年代的大學里的又一道風景。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大學校園里,有眉清目秀的“小鮮肉”應屆生,也有男主角曹正昌的“老大哥”。他們在鄉村里度過了最好的年華,他們在現實中背負了很多的責任,但依然情懷滿滿不改其赤子之心。他代表了那個特殊年代的非物質的理想主義,是學校的精神領袖,也是一代女性所向往的偶像。

展映現場,一位50歲左右的女性看到曹正昌,動情地說,她似乎看見當年大學校園里的“大哥”,感慨“嫁人就嫁曹正昌”。

女一號文鵲喜是鐵匠的女兒。她炙熱、質樸、執著。對自己的未來事業有著飛蛾撲火般的追求,對萌動的愛情有著真摯的表達和抽刀斷水的灑脫和坦蕩。現場的觀眾詢問,為什么要這樣設定她這樣的出身。制片方回答,因為原著希望作品有歷史融入感,是一個時代的手工藝紀念。女孩的父親是打剪刀的,浙江有一個品牌的剪刀已經成了歷史文化遺產。

相對于中老年觀眾,現場很多年輕觀眾更喜歡男三號“奶油”尤優。他是那個年代“奶油小生”皮膚白皙,生活精致,關注自己,崇尚自由。但他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大學校園里卻是非主流,不被看好,經常被嘲弄,他們大都有藝術細胞,穿喇叭褲,梳大背頭,看瓊瑤小說,聽流行音樂,是那個年代的時尚代表。

影片結尾,他去了異國他鄉。許多年過去了,無論他身處何方,每當畢業的驪歌唱響的時候,他的心中,一定會想起大學校園里的那些同窗,那些甜蜜而憂傷的青蔥往事。

展映現場,不少觀眾看完影片表示“想回母校看看”。《我們的歲月》由謝悠編劇并導演,張杍涵、郭瑋潔、李肖寧、劉奚子主演。(杜思夢)

標簽: 我們的歲月 我們的歲月電影 電影我們的歲月 北京國際電影節 大學生電影節 北京國際電影節大學生電影節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