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競爭對手更是戰友 坦然面對求職過程中的競爭與合作
職群的人際連接能夠給畢業生帶來許多積極正向的反饋。“人們在心理上有著‘社會支持’的需求,社會支持分為很多種,有來自家人、同學的支持,也有來自同路人的支持。”
高艷認為,當人們在完成某項艱難的任務時,若看到有同樣經歷的人,便會感知到“不是一個人在奮斗”,相應的痛苦感便會有所減輕,“它能夠提供心理、信息、經驗等多方面的支撐,減少孤單,獲得安慰,并在目睹別人努力的過程中得到激勵。”
求職群潛藏“競爭對手”
也有的求職群在具備合作屬性的同時,“火藥味”在潛滋暗長:不少群內小伙伴報考同一行業甚至同一單位的崗位,競爭感頗強。
剛經歷過2021年校招的楊奇奇認為,這種強烈的競爭感通常存在于目標明確的求職群中,“比如線下筆試或者群面結束后,大家建群互通就業進展和求職進度,及時得知自己是否進入下一輪,更高效地調整自己的狀態,準備考試。”
楊奇奇發現,在這類群聊里問具體崗位的情況或經驗,往往難以獲得回復。面對競爭者時,大家的“分享欲”瞬間下降,“都是為了一個目標在努力,自然沒有義務為競爭對手提供情報”。
與此同時,“戰友”之間的競爭有時也會帶來困擾。2022屆傳播學研三學生文宇說,當與求職群中的好友一同競爭某個崗位,就注定面臨矛盾。“比如我跟一個關系較好的群友都報了某崗位,但簡歷篩選的時候她沒有過。前期我們倆一直在討論崗位、共同交流分享,希望能夠一起獲得資格。沒過簡歷這件事,讓我在面對她時有點尷尬。”文宇感到苦惱,“我不知道應該如何去勸慰她,很擔心自己的發言給對方造成困擾。”
高艷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