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教育 >

未成年人可否文身? 不能讓未成年人文身現象失“管”

浙江省嵊州市檢察院近期發出一份關于未成年人文身問題的檢察建議,推動了當地10余個相關部門落實文身行業規范管理,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原來,該院在對近期開展幫扶教育的39名涉罪未成年人進行調查時發現,其中28人有文身,第一次文身的平均年齡為16歲,有3人在13歲時就開始文身,未成年人文身問題不容忽視。

除了醫療目的外,不建議未成年人文身

未成年人為何文身?記者采訪了有文身經歷的小華(化名)。“我2017年剛上高一,單純覺得好看,就在小腿部位文了一只獨角獸……剛開始覺得很光彩,還嫌圖案不夠顯眼,但是不久就后悔了。”他沒想到,當初花了700元的文身,差點影響了他去國外留學的人生規劃。因為申請就讀的學校要求他消除文身方可入學,從2018年11月到2019年4月,他忍著痛苦以激光治療方式清洗文身圖案,但效果不明顯。因著急進入國外學校讀書,他不得不做了植皮手術,將文身部位的皮膚切除。

未成年人可否文身?從事文身工作的女孩大寧持否定態度。“未成年人不應該文身,因為文身很難去除。成年人文身都要慎重,更何況是未成年人。”她表示自己在工作中,考慮到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等,不會給他們文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整形美容外科的尹宏宇博士表示:“皮膚是人體的第一道防衛屏障。除了醫療目的的文身之外,如掩蓋外傷痕跡、局部畸形等,我是不贊成未成年人文身的。”他說,文身如果操作不規范可能會帶來皮膚病或傳染性疾病等。“假如文身后反悔了,治療過程也不容易。”尹宏宇介紹,目前清洗文身主要采用激光治療手段,不僅費用高,而且清洗效果不能保證,也不能確保一次治療就達到滿意效果。

制發檢察建議,推動監管規范化

嵊州市檢察院第六檢察部主任姜青介紹,在該院辦理的3件35人未成年人涉黑惡案件中,12名涉罪未成年人有文身。一些涉黑涉惡犯罪集團甚至以文身為必備條件招攬未成年人,利用顯露文身作為實施滋擾、恐嚇的“軟暴力”手段。

“當前,未成年人文身仍處于‘三不管’地帶。”姜青表示,根據相關法規,文身和去文身分屬美容美發、醫療美容項目,管理部門不同。美容美發行業由商務部門、衛生部門多頭管理,且相關規定有出入,執法權限不明晰、職責認知有偏差。此外,該院走訪了多家文身店,發現營業執照經營范圍無一家顯示含有“文身”項目,文身多掛靠在美容、美發、紋繡等其他行業里,相關從業人員的資質審查等存在不明晰的問題。

對此,嵊州市檢察院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從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和貫徹落實最高檢“一號檢察建議”精神的要求出發,向嵊州市政府辦公室制發了關于未成年人文身問題的檢察建議,建議明確身份審核及告知義務,在文身時必須審核身份、查明年齡,未成年人文身必須有監護人在場并征得書面同意;建立文身法律風險提示制度;加強宣傳、教育力度;明確主管部門、加強監管。

檢察建議得到了當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積極回應。僅僅半個月,當地公安局、教體局法治宣傳覆蓋學校58所2.45萬人;衛健局、市場監管局聯合執法大隊共出動執法150人次,對美容、理發、美甲等247家經營場所開展摸底排查,核實專業文身店5家、美容兼文身店11家,文身從業人員30人,勸停2家專業文身店、責令停業1家無證文身店。在執法過程中,要求文身店建立臺賬制度、承擔風險告知責任等,大大推動了嵊州市未成年人文身監管走向規范。(楊柳 潘偉 馬潔)

標簽: 未成年人文身 紋身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