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聚焦 >

研學游火爆背后隱藏重重亂象

今年暑假,研學游格外“熱”。然而,火爆的背后卻隱藏著重重陷阱。“明明說好住在北京的國際學校,結果卻住到了河北。”“孩子們發生了群體性拉肚子的情況。”……近日,多位市民反映,自己遭遇了研學游價高質低、亂象叢生的經歷。對此,業內人士呼吁,應由教育部、文旅部等多部門聯合牽頭制定相應的標準,抓緊研學旅行全要素體系建設。同時,明確監管主體責任,填補研學游領域的監管空白。


【資料圖】

住國際學校變住“如家”

研學歸來集體腹瀉

市民周先生告訴記者,他的孩子今年14歲,參加了一條7月31日至8月5日的6天5晚北京研學游線路,費用近6000元。“之所以報名,是沖著宣傳承諾的‘清北博導全程陪同’,住北京國際學校,近距離接觸北大、清華,讓孩子有個和學霸面對面的機會。”但不料,行程不僅沒住進國際學校,而是住到了河北廊坊的如家酒店。所謂的“博士全程陪同”也只持續了兩天,后面僅有一名領隊和北京的地接帶隊。

“雖然行程確實受到了北京暴雨天氣的影響,組織方也退了一部分款項,但這一次研學游沒有達到預期,孩子甚至說以后再也不想去北京了。”周先生說。

市民姜女士則告訴記者,她近日通過麥淘APP為10歲的孩子報名了一款上海3日偵探研學游,費用為2099元。但是,許多孩子回家后出現了腹瀉。

“客服一開始喊我們去找酒店,后來又說餐食由酒店提供,酒店出具的報告符合規定,平臺無需承擔責任。”姜女士表示,最終,在家長的堅持下,麥淘給出了賠償開學大禮包的方案,但她難以接受。記者隨即致電麥淘客服,對方稱,正在和姜女士協商中,對此事件拒絕回應。

“我自己千挑萬選,給孩子報名了一個上海本地研學游的產品,想著麥淘也算是大平臺,線路又足不出滬,應該很安全,沒想到還是發生這樣的事情。”姜女士表示。

研學游魚龍混雜

不留心就遇“三無產品”

今年研學游火爆,是因為三年疫情期間絕大多數孩子長途出行受限,許多家長都希望今年暑假讓孩子“放飛”一把。但記者走訪發現,研學游項目被家長們詬病最多的是:花了大價錢,實際內容卻與廣告宣傳不符,有虛假宣傳的嫌疑。比如,說好的入校參觀,最后變成在清華或北大門口合影留念,“名校游”淪為“到此一游”。

“本來都是沖著能帶進學校參觀才報名的,但最后都是坐在學校大門口拍個照,這又有什么意義呢!”一位家長吐槽,不少市面上的研學游項目存在價格虛高,凡是行程和“研學”搭上了邊,身價就會水漲船高。記者查詢發現,一款涉及北京故宮講解的研學團售價已超過2萬元,而一般多日游線路產品均價也達到了6000元,較2019年暑期有兩成左右的漲幅。

此外,研學機構魚龍混雜等問題屢見不鮮,令家長頗有意見。據相關規定,以旅游形式組織研學活動的機構須具備文旅部門頒發的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以校外培訓機構形式組織的學科類培訓夏令營須取得教育行政部門的相關許可。然而,很多時候,家長們通過微信公眾號就直接報了名,至于背后的這家企業到底有沒有資質,他們并不清楚。

相關部門應盡快

制定相關標準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有超過5000家“研習營”“夏令營”相關企業,中國研學旅行市場總體規模未來將超過千億元。未來3至5年,研學游在學校的滲透率還會迅速提升。然而,研學游市場逐步走熱,家長、孩子的獲得感卻不如預期,到底其中出了哪些問題?業內人士指出,應由教育部、文旅部門牽頭制定相應的標準。

“研學游的前提是‘游’,中心是‘學’,簡而言之,就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既不可重學輕行,使學生背負沉重學習負擔,也不能輕學重行,將研學旅行變成一般性的觀光游覽,缺乏收獲。”中國旅游研究院長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重慶旅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羅茲柏認為,應由教育部、文旅部等多部門聯合牽頭,開發有針對性的專業化研學課程,制定相應的標準,抓緊研學旅行全要素體系建設。此外,研學游的教育功能,非簡單傳統的校外實踐基地與第二課堂建設,體驗性、開放性、引導性乃至潛能激發性,才是更核心的依托。

針對研學游定價高昂的問題,上海市人大代表,春秋旅游副總經理周衛紅表示,研學游的要素中,研學機構、輔導老師等費用沒有明確標準,導致了研學游價格“虛高”。“從目前情況看,中國國內的研學游產品并沒有形成真正的,可廣泛操作的標準,因此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投訴并不意外。”她呼吁,國家教育、文旅主管部門要盡快研討有關研學旅游的合作機制,制定相關標準。

攜程研學華東業務負責人李倩則指出,現在市面上有些研學游產品除了學習相關內容外,還將高端酒店、娛樂項目等資源加入其中,導致研學游線路報價水漲船高。從家長角度來說,這樣的高溢價并非必需。“研學游的初衷是拓寬視野、豐富體驗,體現一定教育意義,除此之外的枝枝節節應該盡量減少,回歸初心。”

完善監管機制

為未成年人提供保障

還有專家呼吁,由于研學游的主要參與人群是未成年人,應當給這些特殊群體更多的保障。為此,把研學游納入市場監管范圍,明確監管主體迫在眉睫。

馬蜂窩旅游研究院院長馮饒指出,今年暑期,形式各異的“研學游”引爆旅游市場,但過度營銷、價高質低等亂象也層出不窮,一方面是新興業態缺乏行業自律,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完善的市場監管。因此“研學游”要走出當前亂象,不僅要在市場主體資質、研學指導師認證、課程設計、價格制定、宣傳營銷、服務保障等各個環節加快制定行業標準,確保市民以合理的價格享受到高質量的服務,還要完善監管機制,加大監管力度,采取有效的獎懲措施規范市場,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研學游”市場健康發展。

“但行業規范的制定和監管制度的落地并非一日之功,這需要一個過程,在此之前,作為消費主體的學生家長也應對研學游產品加強認知,理性判斷。”馮饒稱,相對而言,專業旅游平臺本身會有一套自己的嚴選機制和售后監管體系,平臺上的“研學游”供應商和產品本身就經過層層考核和篩選,可信度更高,即便出現問題也能快速找到責任方,可隨時進行售后維權,相比在各類非旅游專業平臺上打著研學旗號的“散兵游將”,建議家長一定要核實對方資質并貨比多家后再做出決策。

(勞動報記者 葉佳琦)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