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人民幣國際化:與高水平開放相伴而行
本報記者李國輝
“2016年9月30日(華盛頓時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納入人民幣的SDR新貨幣籃子于10月1日正式生效。這反映了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不斷上升的地位,有利于建立一個更強勁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在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當天,《金融時報》頭版發布的消息這樣寫道。
“可以用‘喜悅、平靜、謙虛’來概括人民幣入籃后我們的心情。但人民幣‘入籃’不是一勞永逸,而是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的新起點。”對于人民幣入籃SDR,2016年10月12日,《金融時報》又發表深度文章如是表示。
(相關資料圖)
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里程碑事件。入籃6年來,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穩步提升,這一點可以從一個指標中得到直觀的體現——人民幣在SDR貨幣籃子中的權重由最初的10.92%上升至12.28%,權重僅次于美元和歐元。
如果從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幣計價結算試點開始算起,人民幣國際化已走過十余年歷程。從個人業務到貿易結算、從經常項目到資本項目、從邊境地區零星使用到跨境使用空間不斷打開……人民幣逐步走向國際化是我國國力增強和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人民幣國際地位提升,也反映出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
人民銀行發布的《2022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表示,人民幣國際化各項指標總體向好,人民幣支付貨幣功能穩步提升,投融資貨幣功能進一步深化,儲備貨幣功能不斷上升,計價貨幣功能逐步增強。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王芳表示,當前全球疫情發展和國際形勢演變錯綜復雜,但中國經濟運行基本平穩,雙向開放勢頭不減,人民幣國際化穩妥有序推進。總體來看,人民幣國際使用規模與市場認可程度延續增長態勢,人民幣更加全面地發揮國際貨幣職能,穩定位居全球主要貨幣前列。
跨境貿易投資:持續驅動人民幣國際化
一直以來,跨境貿易投資結算始終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基礎驅動力。近年來,隨著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雙向波動成為常態,市場主體在跨境貿易投資中使用人民幣以減少貨幣錯配風險的內生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境內企業在跨境貿易投資中使用人民幣,相當于結算時“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可以減少匯率風險、降低匯兌成本。
穩步開展更高水平貿易投資人民幣結算便利化試點,鼓勵銀行將更多優質中小企業納入便利化政策范疇;支持銀行“因企施策”滿足外貿企業匯率避險需求;為跨境電子商務、海外倉等市場交易主體及個人提供經常項下跨境人民幣結算服務……近年來,人民銀行先后出臺多項政策支持跨境貿易投資領域人民幣結算,指導商業銀行簡化業務辦理流程、提供優質跨境人民幣金融服務,確保政策紅利實實在在地落在企業身上。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為,圍繞實體經濟需求,在符合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的原則下,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便利化水平再上新臺階,有助于推進高水平貿易和投融資雙向開放,提高人民幣國際化水平,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數據顯示,2021年,經常項目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合計為7.95萬億元,同比增長17.4%,其中,收入3.61萬億元,同比增長24.3%,支出4.34萬億元,同比增長12.3%,凈支出7235.40億元。2021年,經常項目人民幣跨境收付占經常項目同期本外幣跨境收付的比例為17.3%。2022年上半年,經常項目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合計為4.58萬億元,同比增長27.2%。
人民幣作為金融貨幣的表現亮眼
在跨境人民幣結算環境不斷優化、人民幣作為貿易貨幣的職能進一步鞏固的同時,2017年以來,人民幣作為金融貨幣的表現亮眼——“熊貓債”發行金額快速增長,境外機構投資境內金融市場熱情高漲,人民幣跨境使用的主體正在由傳統工商企業向境外主權機構、境外金融機構等各類主體延伸,這說明人民幣正在從支付貨幣的功能逐漸向金融貨幣和儲備貨幣的功能拓展。2022年8月末,境外機構持有境內金融市場股票、債券、貸款及存款等金融資產規模合計近10萬億元。
人民幣金融貨幣功能的快速提升主要得益于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持續深化。滬深港通、基金互認、債券通、滬倫通等互聯互通渠道相繼開通并持續優化,合格投資者管理政策框架不斷完善,境外投資者投資境內金融市場更加便利。尤其是A股納入MSCI指數和債券市場納入國際三大主流指數等,引導境外投資者投資我國A股市場和債券市場,增加人民幣資產配置,吸引投資資金流入,為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打下了市場基礎。根據人民銀行披露的數據,證券投資在跨境人民幣收付中的占比由2017年的30%左右上升至2021年的60%左右。
同時,受益于儲備資產多元化趨勢及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全球央行持有人民幣儲備的需求也在顯著增加。為便利境外央行類機構配置人民幣資產,人民銀行不斷優化境外央行投資債券市場流程,提升央行代理投資服務水平,目前已有80多個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全球央行持有的人民幣儲備規模為3223.8億美元,占比為2.88%,較2016年人民幣剛入籃SDR時提升了1.8個百分點。
此外,隨著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對外開放,人民幣計價貨幣的功能也實現了突破。近年來,上海原油期貨交易量、持倉量較快增長。目前,我國已上市的原油、鐵礦石、棕櫚油等7個特定品種交易期貨穩步發展,在為大宗商品交易人民幣計價結算提供定價基準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截至2021年末,境外參與者累計匯入保證金1244.98億元,累計匯出1253.05億元,其中,人民幣占比分別為69.1%和81.3%。
堅持改革開放、互利共贏、市場驅動
隨著對外開放渠道不斷拓展,人民幣跨境資金流動結構呈現出階段性變化的特征。第一階段大致在2009年到2016年期間,人民幣跨境資金流動主要發生在經常與直接投資渠道。第二階段為2017年以來,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成為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的重要力量。
“總體來看,人民幣跨境流動渠道拓展與我國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相契合,基本遵循了從經常項目到資本項目、從直接投資到金融交易、從機構到個人的次序,人民幣國際貨幣功能相應從支付結算貨幣向儲備貨幣、投融資貨幣等拓展。”《報告》稱。人民幣國際化水平提升,豐富了境外主體在貿易、投融資和金融交易中的幣種選擇,有助于其多樣化資產配置、分散風險,也可以更好分享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紅利。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也為香港、新加坡、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增添了新的活力。
盡管人民幣的國際支付、投融資、計價、儲備等功能近年來不斷提升,但人民幣各項貨幣功能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比,仍然遠遠低于人民幣在SDR貨幣籃子中12.28%的權重。可見,人民幣國際化仍然有較長的路要走。未來,人民幣的進一步國際化將與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開放相伴而行。
王芳認為,越是在當前國內國際這種復雜局面下,越是要沉心靜氣、做好本分。人民幣國際化要著眼長遠,一步一個腳印地扎實推進:要推動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繼續鞏固經濟大國和貿易強國地位,穩住人民幣貿易結算基本盤;要深化金融改革與開放,盡早實現人民幣從一般結算貨幣向戰略性商品計價貨幣的跨越;要努力建設新型區域合作關系,不斷豐富人民幣的應用場景,全面增強其國際貨幣職能。
《報告》表示,下一步將堅持改革開放和互利共贏,把握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堅持以市場驅動、企業自主選擇為基礎,穩步提升人民幣國際化水平。始終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以服務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為導向,進一步完善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政策支持體系和人民幣國際化基礎設施,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推動更高水平金融市場雙向開放,促進人民幣在岸、離岸市場良性循環。進一步完善本外幣一體化的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文章來源:金融時報)
標簽: 人民幣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