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 >

焦點資訊:“財政淺灘”中駛出的大型護衛艦

2022年12月3日,經過數日準備,英國海軍第一艘26型護衛艦“格拉斯哥”號從一艘駁船上緩慢下水。此后,它將沿蘇格蘭克萊德河,被拖至格拉斯哥的斯高頓BAE系統公司造船廠。

根據計劃,“格拉斯哥”號護衛艦將在該造船廠完成舾裝,之后開展海試,最后入列英國海軍。英國海軍、英國宇航(BAE)系統公司和英國國防部國防裝備與保障局抽調人員組成專業團隊,出現在該型護衛艦下水現場。


【資料圖】

那么,這是一艘什么樣的護衛艦,值得如此“大動干戈”?在該國海軍的水上力量構成中,它將發揮什么樣的作用?請看本期“熱點兵器”。

目標定位是“漫游”全球

英國海軍目前裝備有13艘23型公爵級護衛艦,這也是英國僅存的現役護衛艦。

23型護衛艦項目啟動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是為了配合北約在北大西洋和挪威海域開設水下戰場而建,用途主要是反潛作戰。它們大部分在2000年以前服役,隨著時間的流逝,已漸老邁。截至目前,該級護衛艦中的最后一艘“圣奧爾本斯”號服役時間也已超過20年。雖然從2005年開始,英國海軍對23型護衛艦進行了現代化改裝和“延壽”,但其總體性能已經無法適應現代戰場需要。

為替換23型護衛艦,英國國防部在本世紀初為本國海軍采購了新一代26型護衛艦。

2010年,26型城市級護衛艦項目被英國國防部更名為“全球戰斗艦”(Global Combat Ship)項目。從名稱上看,英國國防部意圖為本國海軍打造的新一代護衛艦,不再是一型普通的護衛艦,而是一型體現了其海軍“全球抵達”戰略、具備全球作戰能力的多用途水面戰艦。

從尺寸和噸位看,26型護衛艦是世界上較大的護衛艦之一。已經下水的26型首艦“格拉斯哥”號長149.9米、寬20.8米、標準排水量6900噸,核心艦員編制157人。其噸位接近于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比英國海軍現役的3600噸級的23型護衛艦增加了3000多噸,甚至超過了該國海軍現役45型驅逐艦的“塊頭”。顯然,較大的噸位既能滿足26型護衛艦長期遠航的物資儲備需求,也可更好地實現其多任務能力。

根據設想,26型作為替換23型的新一代護衛艦,目標是成為該國海軍的未來水面作戰主力,甚至還要承擔起45型驅逐艦的部分任務,與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機敏級攻擊型核潛艇共同構成該國海軍的主要作戰平臺。這要求26型護衛艦必須具備多任務能力,集多種“本領”于一身,除遂行反潛作戰任務外,還要能開展防空、對海對陸打擊、護航、反水雷和支援兩棲作戰,以及情報監視和偵察、反恐、反海盜、人道主義救援等任務。

為迎合“全球化英國”戰略,英國政府近些年的相關動作不小。2022年2月,英國國防部發布了最新版“國防裝備計劃”。該計劃提出,在未來10年,花費381億英鎊作為國防裝備支出,其中的重要內容包括與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共同推動英國26型護衛艦項目。

26型護衛艦采用了模塊化設計,系統預留了冗余空間,能根據客戶需求進行改裝。英、澳、加3國在政治、經濟和技術轉讓方面也有一定的傳統。因此,澳、加兩國先后在2018年和2019年選擇了英國出口型26型護衛艦作為本國新一代護衛艦,分別以350億澳元和600億加元的價格采購了9艘和15艘。

一度在成本與規模之間搖擺不定

英國26型護衛艦項目的緣起最早可追溯到1998年,時稱“未來水面戰艦”(Future Surface Combatant)項目。

2005年3月,26型護衛艦項目最終啟動。英國國防部發布了兩種型級護衛艦的設計方案:一種是成本較低的“中型艦船”,2016到2019年入列;另一種是性能相對強大的“多功能水面戰艦”,2023年左右入列。后者正是今天的26型護衛艦的雛形。

之后,英國政府在2008年財政預算中以放棄建造兩艘45型驅逐艦為代價,批準了26型護衛艦項目財政撥款。這意味著26型護衛艦項目不再是“空中樓閣”。

2010年,BAE系統公司得到了價值1.27億英鎊的26型護衛艦4年期設計合同,要求設計出一種“全球戰斗艦”船體方案。當時,英國政府希望26型護衛艦首艦能夠在2021年前入列。

合同簽訂后,英國國防部在節約成本和做大噸位之間幾度改變意見,使得26型護衛艦的設計方案幾經變化:最初的設計方案是排水量6850噸,續航力18節7000海里;2010年11月,為把成本從每艘5億英鎊減少到2.5到3.5億英鎊,又將性能指標降低;2011年,又提出了一種5400噸級的新指標,強調靈活性和模塊化;到2014年,26型護衛艦的設計方案重新回歸最初噸級的大型戰艦。此時,5年已經過去了。

2015年年初,26型護衛艦項目才通過設計評審,4月開始進入項目展示階段,8月開始訂購首艦所用材料。然而,由于成本不斷攀升,政府無力負擔,英國在2015年將26型護衛艦的采購數量從最初的13艘減少到8艘,其余5艘缺口由成本更低廉的31型護衛艦填補。原計劃首艦2016年開工建造,也未能如期實施。

直到2017年7月,BAE系統公司宣布獲得了英國國防部首批3艘26型護衛艦建造合同。幾個星期后,26型首艦“格拉斯哥”號終于在加萬造船廠切割鋼板,正式開建。

26型護衛艦成本高昂。2015年9月,英國政府采購13艘26型護衛艦的總成本預計為115億英鎊,每艘成本約為8.85億英鎊。隨著26型護衛艦采購數量減少,到2016年,8艘26型護衛艦的成本預計為80億英鎊,平均每艘10億英鎊。2017年,英國國防部與建造商BAE系統公司簽訂的3艘26型護衛艦建造合同金額為37億英鎊,平均每艘高達12.33億英鎊。

高昂成本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英國國內造船工業的衰落和產能不足,這種情況短期內難以得到改善。

長處與短板兼而有之

應該說,從設計上看,經歷漫長周期、耗費巨額資金建造的26型護衛艦在性能上有其“過人之處”。首先,與傳統護衛艦30天自持力相比,26型護衛艦的自持力為60天,最大航速超過26節,續航力為15節時7000海里左右。較強的自持力和續航力,加上不俗的靜音效果和加速性能,有利于其在服役后遂行巡邏、反潛等任務。

26型護衛艦的主要設計用途是反潛作戰。為了具備先進的反潛作戰能力,26型護衛艦裝備了英國超級電子公司新一代2150型艦艏聲吶。與傳統2050型聲吶相比,2150型聲吶采用了先進的用戶界面,并且具備魚雷探測和避障,以及自動探測海洋動物的能力。26型護衛艦所裝備的拖曳陣列聲吶是泰雷茲集團的2087型聲吶,該型聲吶是23型護衛艦升級后采用的主被動復合低頻聲吶,性能成熟可靠。

26型護衛艦裝備有997型“工匠”三維多功能雷達。該雷達具備對空監視、平面監視、快速目標警戒、自動目標追蹤、敵我識別等功能,對空監視距離200千米,能夠同時追蹤800個以上目標,可偵測到25千米以外3倍音速飛行的網球大小物體,具備先進的抗電子干擾能力,性能可靠性是其前身996型雷達的5倍。

除反潛外,26型護衛艦具備對陸、對海攻擊和防空能力。艦橋前方配備24單元MK41型垂直發射系統,可裝填“戰斧”對陸攻擊巡航導彈、“阿斯洛克”反潛火箭彈或四聯裝改進型“海麻雀”導彈。未來還將裝備英法聯合研發的下一代反艦導彈。此外,艦橋前后各安裝24單元的“海上攔截者”防空導彈發射系統,1坑4彈,共可裝填192枚最小射程1千米、最大射程25千米的防空導彈,具備一定抗飽和攻擊能力。其他武器裝備還包括艦艏一座可發射精確制導炮彈的MK45型127毫米艦炮、兩座“密集陣”近防系統、兩座MK2型30毫米遙控機炮以及4架12.7毫米機槍等。

26型護衛艦艦艉設計有大型直升機庫,可容納2架“梅林”或2架AW-159“野貓”反潛直升機。“梅林”可攜帶4枚“鯆魚”反潛魚雷,“野貓”可攜帶4枚“海毒液”反艦導彈或2枚“鯆魚”魚雷、20枚“歐洲燕”輕型導彈和MK11深水炸彈。飛行甲板采用加強結構設計,可搭載CH-47“支奴干”重型直升機。機庫右側還設計有一個用于容納垂直起降無人機的小型機庫。英國海軍可能會效仿美國海軍瀕海戰斗艦的航空行動模式,有人駕駛直升機與無人機相結合,實現24小時行動覆蓋。

26型護衛艦放棄了之前的井式甲板設計,艦體中部設計了一個多任務載荷艙,為未來技術發展預留了空間。多任務載荷艙可根據需求搭載4艘12米長剛性船體充氣艇、多種有人和無人飛行器、水面艇或潛航器,或11個20英尺集裝箱模塊以及先進的傳感器等。

但是,26型護衛艦也有不少短板,尤其是其動力系統的可靠性得“打個問號”。26型護衛艦采用先進的全電力-復合柴油-燃氣渦輪交替推進系統。該動力系統由4臺德國產柴油機和1臺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產MT30燃氣輪機交替驅動2臺電動機組成。雖然MT30燃氣輪機功率強大,但其前期在其他型級艦上的現實表現較為一般。

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和45型驅逐艦都使用MT30燃氣輪機。2022年8月,伊麗莎白女王級二號艦“威爾士親王”號在首次部署任務剛開始時就因動力系統故障而“被困”海上。45型驅逐艦的動力系統故障更是頻繁發生,特別是在炎熱環境下運行時,其可用功率會大幅下降。2021年7月,45型驅逐艦“鉆石”號隨航母編隊行動時,就因為動力系統故障在地中海“掉隊”。因此,26型護衛艦仍沿用這一系統的效果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此外,26型護衛艦項目進度遲滯也是問題。根據當前進度,預計首艦“格拉斯哥”號最快在2024年才能交付英國海軍。二號艦“卡迪夫”號和三號艦“貝爾法斯特”號在建。第二批次5艘26型護衛艦的建造合同剛剛在2022年11月簽訂。即使進展順利,英國海軍最快也要到2035年左右才能擁有8艘26型護衛艦。到那時,26型護衛艦的現有技術優勢能否繼續保持,也只有到時才能得到驗證。

標簽: 大型護衛艦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