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評Up主從活躍到逐漸衰落 "亞文化的特點體現其中
多年以來的漫評Up主從活躍到逐漸衰落,他們都帶來了一些什么改變?
可能是觀眾們對于動畫制作以及劇本創作的啟蒙,也可能是一群喋喋不休的小基佬。
2014年前后,也是日本動畫學院龍傲天題材全面星期之后,國內開始出現一批Up主對各路動畫作品展開吐槽,從制作質量到劇情邏輯,不斷抨擊著這種本質亞文化的創作。基于觀眾都愛看熱鬧的本性,這無疑是一種十分適合制造歡樂的視頻創作模式——但它的本質終究和這些作品一樣,都只是圖一樂罷了。
但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圖一樂的口嗨就開始有人當真了,一開始是圍觀的群眾,再后來就是Up主本身。
所以就有人對當今的二次元文化圈子現狀表示十分困惑:“現在年輕人居然不在文學漫畫二次元里找背德感,而是去找道德觀,這是我萬萬想不到的。”
如此現狀,可以說是從漫評第一句吐槽開始發展到今時今日的結局,而演化期間的各種現象也一直維持至今。
在當下的動畫彈幕里,你經常可以看到部分觀眾有以下幾種習慣:
1.無論質量好壞,無論何種場景,都對3DCG技術表示不屑與鄙夷;
2.認為遠景中角色的“不細致”是一種作畫崩壞;
3.對著文戲場景質疑是“PPT動畫”。
這些莫名其妙的習慣都有十分明確的來源,那就是各路漫評Up主的吐槽,并且在部分觀眾的“舉一反三”之下,甚至從原本單純的圖一樂變得令人啼笑皆非。
先來看看第一點,就是對一切3DCG技術的不屑。
其起源是近年來日本動畫數量的急劇增長,以及平均制作質量的下降,各種低成本、低質量的3DCG技術運用隨之而來。
對于這些的“名場面”,漫評Up主們是必然不會放過的,任誰都知道這是制造節目效果的絕佳素材,在吐槽一部新番的時候帶上幾段稀爛的3DCG場面,就可以作為自己評論的“有力證據”。
但且不提這些漫評Up主本身對3DCG技術有多少了解,受到他們“啟發”到處抨擊3DCG的觀眾恐怕大部分都對動畫制作一竅不通。
當然,觀眾沒有義務去了解行業背后的知識,他們也有權利以自身的角度出發來評價一部作品的好壞。但實際上,這部分觀眾的行為卻是不論好壞地給3DCG技術打上原罪標簽,他們僅僅是樂于把3DCG和傳統手繪分門別類,然后在彈幕里敲下幾個字——
“迷之3D”。
其后兩點也不難理解,前者源自于Up主們截取動畫中的遠景放大,并將之稱為“作畫崩壞”,后者則是在吐槽部分打戲用靜態畫面解決發展而來,最終讓一小撮觀眾不分青紅皂白地到處吐槽“PPT動畫”。
而上文所提到的,如今年輕人在二次元創作中尋求道德觀,實際上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從漫評Up主的吐槽中產生,只不過這些吐槽的對象不是動畫的制作質量,而是、它們的劇情。
為什么二次元文化始終都被稱為“亞文化”?因為它的本質就是如此,只是近年來不知道為何有越來越多的受眾想要擺脫這一事實,甚至想要讓二次元文化徹底走到公眾面前,其本質就是國內二次元文化圈的壯大,是“集體”給了他們這種“勇氣”和“力量”。
其中有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當年《Fate》系列的劇場版上映之后,有個別觀眾義憤填膺地發聲“不要把《Fate》當黃油看待”——殊不知《Fate》本身就是黃油出身。
這和近年來在動畫、漫畫、手游中開始出現的批判“媚宅”的聲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又或者說,不知道何時開始,宅文化的圈子里多了一批不喜歡宅文化的“宅”。
比如那位吐槽比基尼鎧甲不合理,然后被人稱為“喋喋不休的小基佬”的老哥。
想要讓亞文化變成主流文化,這本身就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并非說這種想法的本身有什么問題,而是令人捉摸不透有這種想法的意義何在。
如今這些在動畫里尋求道德觀的觀眾,他們眼中的“齷齪”和“猥瑣”,同樣出現在規模極其龐大的網絡文學中,那些大家津津樂道的“莫欺少年窮”里快意恩仇的江湖橋段,讓國內外的讀者都沉迷其中,其本質都是隨心所欲的暢快感和背德感。
在這方面上,網絡文學和二次元文化有著很高的相似性,這部分擺到明面上只能被認定為“不正確”的理念,正是受眾們在日常生活中所不可能追求的部分。
簡單來說,觀眾總會在創作中追求現實里缺失的部分,一個能在現實里保持著道德觀的人,也會在網絡文學中體會背德感,這正是所謂“爽文”的本質。
而反過來在網絡文學和二次元文化中鍥而不舍地尋求道德觀的人,就未免顯得有些詭異了。
這些不能拿到臺面上來說的東西,卻又是潛藏在大部分人心底的需求,而“亞文化”的特點就體現在其中。
現今的矛盾就是,有部分觀眾想要擺脫這種長久以來的“有色眼鏡”,想要擺脫“亞文化”的標簽,卻沒有認識到二次元文化的本質。
二次元文化雖然也有體現青春、夢想、以及道德觀的作品,但在動畫觀眾笑談“起點文化領先世界十年”的同時,就應該明白到那些不能拿到臺面上大談特談的部分,同樣也是二次元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至于它到底是亞文化還是主流文化,這對愛好本身并無影響。而愛好者之間的相處之道,歷來都是堅持自己的愛好、包容他人的愛好、顧及他人的感受,這就是底線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