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落實2022年冬小麥種植面積1285萬畝 建設高標準農田428萬畝
讓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生計農業走向品牌農業,“糧田”變“良田”是基礎條件。在農田基礎設施相對較為薄弱、中低產田比例較大的新疆,高標準農田建設激活了農村資源,促進了鄉村振興。
2021年,新疆壓實耕地保護、糧食生產責任,落實2022年度冬小麥種植面積1285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428萬畝。2022年,新疆糧食播種面積將穩定在3400萬畝,新建高標準農田500萬畝。與高山、沙漠相依偎的片片綠洲上,高標準農田建設步步為營、節節增高。
高在農田質量
即使在冬日,每次騎三輪摩托車出門,如則·阿西木都會刻意放慢速度,看看沿途農田里的“風景”。從2020年開始,在他所生活的疏勒縣庫木西力克鄉,高標準農田建設每年都讓一批耕地舊貌換新顏。
“原來高低不平的耕地平整后,長出的莊稼整整齊齊;原來的土路硬化后,多大的農機都能開進地里;原來的土渠變成防滲渠并配上滴灌節水系統后,一畝地用水從600立方米減少到300立方米……”2月3日,望著改造后的農田,如則說著眼前的變化。
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2021年,庫木西力克鄉建設高標準農田1.8萬畝,占全鄉耕地的近三分之一。在新疆農業科學院“訪惠聚”駐村工作隊所在的亞克什拉克村,4800畝農田全部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村民以此為契機發展“制種小麥+飼草高粱+高效養殖”循環產業,畝產平均增加了10%—15%,畝節本增收220元。
在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奇臺縣,小麥種植面積占全疆的七分之一。這里在保護耕地方面有嚴格的政策,在改造耕地方面有靈活的方式。奇臺縣西北灣鎮柳樹河子村村民馮汝剛種小麥30多年,發現腳下這片再熟悉不過的土地經過高標準改造,增產增效的潛力不斷釋放。
“2021年,因為有良田良種良法配套,我家2600畝小麥畝均增產約50公斤,節省肥料和人工成本約10萬元。2022年,我要把智能灌溉、精量穴播等應用技術傳授給前來取經的其他農戶,讓更多的農戶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嘗到甜頭。”馮汝剛說。
新疆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農業節水研究所所長徐萬里認為,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現代農業的基礎性工程,能夠讓更多的類似全程機械化、水肥一體化等現代農業技術更快落地實施,提高糧食產能。高標準農田建設除了土地平整、渠道林網建設,更要注重培肥地力,在建設與管護上要做到統一,確保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可持續發展。
高在綠色發展
從塔額盆地往上海運送面粉,一袋面粉的物流配送費就要20元,但新疆新天駿面粉有限公司一直訂單不斷。2月7日,該公司副總經理張偉自豪地說:“我們的面粉之所以受市場歡迎,除了加工工藝精、產品種類多,最重要的是小麥品質好。”
塔城地區發展綠色農業條件得天獨厚,素有“糧倉、肉庫、油缸”之稱。為了提升小麥、玉米等糧油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十四五”期間,全地區計劃投入資金30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200萬畝,進一步調優農田生態格局,增強農田生態防護能力,減少農田水土流失,保護農田生態環境。
“2022年,昌吉回族自治州計劃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25萬畝。讓高標準農田成為旱澇保收的‘穩產田’‘高產田’的同時,進一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減少土壤面源污染,調整優化小麥種植結構,擴大優質專用和有機小麥生產。”昌吉州黨委副秘書長、農辦主任,州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王相說。
據了解,“十四五”期間,全疆持續提升耕地質量水平,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夯實糧食穩產豐收基礎的同時,還將打造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優勢產業帶。優質綠色有機小麥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到2025年,小麥產業邁入高產、優質、高效、專用、綠色的中高端發展道路。
“近年來,新疆實施了耕地地力提升、化學品包裝袋回收、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大力推廣全程機械化、水肥一體化等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高效發展的項目和技術。在今后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既要在面積增加、技術落地、糧食產量提高方面下功夫,更要注重增加綠色、高品質重要農產品的供給。”徐萬里說。
高在資源利用
春節前,庫車市阿拉哈格鎮比蘇特村村民努爾曼古力·馬木提家有3件好事:家中28畝地的土地轉讓費得以兌現;有3頭母牛先后產下小牛犢;積攢一冬的牛糞被附近有機肥廠預訂。
“像努爾曼古力家這樣同時有3份收入的家庭在阿拉哈格鎮比比皆是。這兩年,全鎮大力推進高效農田規模化、零散土地整合化、低產土地高效化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促使廣大農戶通過租地、養牛、務工一舉三得,而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綠色小鎮’也因此雛形顯現。”阿拉哈格鎮副鎮長景俊玉介紹說。
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著全疆各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接流轉土地開展糧食生產。以昌吉州為例,截至2021年底,全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糧食生產流轉土地面積達79萬畝,糧食生產農民合作社260家。2022年,昌吉州扎實推進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支持服務組織通過開展農技推廣、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等面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的農業生產性服務,在全州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小農戶”的“三位一體”服務新模式。
“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質量提升、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是小麥高產穩產的基礎和系統工程。下一步,阿克蘇地區將充分調動小麥生產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主和農戶的生產積極性,提高小麥生產主推技術普及率、關鍵技術到位率和全程機械化智能化生產管理技術水平,為糧食產業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作出新貢獻。”阿克蘇地委農辦副主任、地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華偉杰說。
徐萬里告訴記者,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效提升了小農戶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能力。近年來,全疆各地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逐步將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引領帶動小農戶把手中碎片化、傳統耕種的田地建成規范高標準的良田,這對于提升新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創造了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