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房地產行業政策調控成效明顯 多方面精準發力穩房價
2021年,對于房地產來說是極為不平凡的一年。
回首整個2021,曾經推動房價一路飆漲的金融屬性、教育屬性都開始剝離,房子正式踏上了其漫長的回歸居住本性的過程。持續多年的借新還舊的經營模式遇到了全新的挑戰,不少房企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行業優勝劣汰大幕已經拉開。房價也開始松動,多地房價逐月環比開始下滑。
這一年,更有一大波關鍵詞貫穿且影響了中國樓市,諸如“兩道紅線、二手房指導價、集中供地、三穩、房貸收緊、房地產稅等。
我們今天著重要提的樓市關鍵詞是“三穩”。
堅持房住不炒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
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繼續提出:“對于商品房,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
中指研究院指出,今年出臺的“三穩”政策既是對去年“房住不炒”政策的強化又是進一步闡釋,即穩定房價要從源頭——穩定地價開始,抑制過熱的土地市場,進而穩定行業預期。此后,圍繞“三穩”的各項政策相繼出臺,金融監管力度加大、防范房地產金融風險等,均體現“房住不炒”和維持房地產市場穩定的調控基調。
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調下,調控政策從金融、財稅、土地及供需端等多方面精準發力,不僅平抑了個別城市樓市過熱態勢,行業融資狀況也得以“糾偏”,全年樓市表現以“穩”為主。
政策調控成效明顯
2021年,全國各省市發布房地產調控政策超過450次。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不斷完善升級,政策效果亦較為明顯。
其中,金融和信貸調控成施策重點。針對備受關注的經營貸違規入樓市問題,今年3月,銀保監會、住建部、央行聯合發布通知,從借款人資質核查、信貸需求審核、貸款期限管理、抵押物管理等方面提出嚴格要求。
熱點城市樓市調控也不斷加碼。典型如深圳,重點強化信貸資金管控,并以查處“深房理”作為政策加碼的最高峰;廣州則側重分區域精準化調控;上海多管齊下嚴堵政策監管漏洞。
同時,還有一些城市紛紛出臺“限跌令”,長春、哈爾濱、南寧等城市則通過財稅刺激托底樓市。
房價繼續保持穩定。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1月全國70個城市的房價持續總體下調:新建商品住宅只有9個城市上漲,2個城市價格持續平穩;而二手住宅僅有3個城市上漲,4個城市維持平穩,其余城市都是降價。
土地市場重在引導理性競爭,“穩地價”工作機制加快完善,土地競拍規則不斷優化。例如,上海規定競得地塊后,不得以任何形式將股權或投資權益轉讓,防止房企圍標。
數據顯示,截至12月20日,全國300城土地成交建面和成交金額同比分別下降了24%和10%。集中供應是土地市場的重大變化,被視為“從源頭確立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業內人士認為此舉對未來管控房價意義重大。
結語:未來將持續完善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房地產長效機制
12月10日,銀保監會黨委書記、主席郭樹清主持召開黨委(擴大)會議,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結合銀行業保險業監管工作實際,研究部署貫徹落實措施。
會議提出,堅持“一企一策”“一地一策”處置高風險地方中小金融機構,將風險處置與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結合起來。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持續完善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房地產長效機制,加大對長租房市場、保障性住房建設金融支持力度,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配合做好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防范化解。嚴防高風險影子銀行死灰復燃。穩妥處置大型實體企業債務風險。嚴厲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依法規范和監管互聯網平臺金融業務,防止資本在金融領域野蠻生長。
中指研究院指出,2022年,我國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整體仍將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堅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金融監管力度不會放松,企業端的“三道紅線”、銀行端的“兩道紅線”等政策仍將繼續執行。
此外,中指研究院預計,2022年,“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維護住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將得到更好地貫徹落實,各地保交付政策或將進一步完善,預售資金監管在嚴中微調的可能性更大,以尋求在保交樓與提高企業資金使用效率方面尋求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