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財經 >

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2022中國經濟年報

“今天起床就收到新聞推送,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跌破7.3關口,這個消息讓中國留學生憂心忡忡。”在美國留學的小海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這意味著我們兌換1美元,需要掏出更多的人民幣。


(資料圖片)

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第一次跌破7.3是發生在10月25日。當天上午10:30,人民幣匯率從7.2928下跌到7.3073;截至當天下午5:30,人民幣最低跌到7.3095,比前一天收盤下跌466點,跌幅0.64%。

這一跌更是創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14年來的新低。

匯率下跌令小海預感到家里的壓力會更沉重。她向《華夏時報》記者舉例說道,比如學費一年3萬美元,在今年2月份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6.3時,差不多需要19萬元人民幣。現在匯率在7.3時,則需要22萬元人民幣,足足多掏3萬元。這還沒有算上在美留學的生活費用,更是一筆不少的支出。

不過這樣的境況并未持續很久。自11月以來人民幣呈現升值趨勢,在岸與離岸匯率于12月初更是一度升破7.0,重返6字頭區間。

在人民銀行副行長、外匯局局長潘功勝看來,中國外匯市場展現新特征,韌性不斷增強。

“與前兩次美元升值時期相比,去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對美元指數波動的敏感性降低。從全球范圍看,與主要發達和新興市場貨幣相比,人民幣貶值幅度處于平均水平。跨境資金流動雖有波動,但總體平穩有序。”潘功勝表示。

全年匯率走勢“前低后高”

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主要發達國家大規模刺激政策提振了需求,但供應鏈擾動、勞動力市場緊張、國際地緣政治沖突等限制供給恢復,主要發達國家通脹遠高于政策目標,導致發達國家經濟數據波動幅度大幅上升,全球宏觀環境或步入“高波動時代”。

為對抗通脹,全球主要央行快速收緊貨幣政策。美聯儲大幅加息并縮表,貨幣政策緊縮之快歷史罕見。歐央行也大踏步加息,政策利率已升至2009年以來最高。

由于通脹尚在高位而經濟增長動能已放緩,全球主要央行貨幣政策將面臨穩增長和控通脹的兩難權衡。

縱觀2022年人民幣匯率走勢,整體呈現“前低后高”的形態,雙向波動較為明顯。其中,在11月3日前以貶值為主,該階段累計貶值幅度為12.9%,之后進入快速回升階段。

從波動幅度看,2022年匯率波動幅度為“811匯改”以來最高,年內波幅16%。

從波動速度看,人民幣匯率在年內共經歷了兩輪急速貶值階段,第一次快速貶值區間在3月26日至5月13日期間;第二次快速貶值出現8月15日至11月4日之間,貶值速度快于過去幾輪周期。

從外因看,人民幣匯率急貶的背后,是美聯儲快速緊縮貨幣政策,導致美債收益率大幅攀升,美元指數快速上行,加大了外匯市場波動壓力。同時國際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美元作為全球主要融資貨幣,存在“美元升值→新興市場資產價格調整→資金回流美國→美元升值”的循環。避險資金加速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美元上漲。

從內因看,國內局部地區和城市疫情時有反復,影響了經濟復蘇進程,經濟增長壓力加大,市場主體信心遭受一定影響,對人民幣匯率的支撐作用有所減弱。

不過,臨近年底,隨著美國通脹壓力緩解,美國經濟衰退風險提升,美元指數逐漸從高點回落,助推人民幣從低位反彈。

其中,2022年12月5日,在岸、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雙雙收復“7.0”關口后,重返“6區間”,體現出市場對國內經濟復蘇前景更趨向樂觀。

“從市場對匯率波動的容忍度看,過去匯率貶值周期下限一般在7.2左右,本輪一度突破7.3,但未引發大規模的跨境資本外流,市場對待匯率波動更加理性從容。”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有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從與其他SDR貨幣表現對比看,人民幣貶值幅度明顯低于歐元、日元、英鎊等其他主要非美貨幣,匯率雖然有波動,但穩定性相對較好。

匯率保持基本穩定有堅實基礎

面對美元指數年內多次大幅度上行、人民幣匯率被動貶值壓力加大的情況,我國貨幣政策仍延續“以我為主”的中心思想,監管部門亦采取多種調控人民幣匯率的手段,以維護匯率穩定。

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分別在2022年5月和9月兩次下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9月底,人民銀行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上調至20%;10月,金融機構和境內企業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從1上調升至1.25。

一次次審時度勢的出手穩匯率,無不透露出監管層高度重視匯率預期的形成和引導,用市場化的方式掌握匯率調節的主動權,堅持市場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起決定性作用。

11月17日,央行在發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指出,匯率指數作為一種加權平均匯率,主要用來綜合計算一國貨幣對一籃子外國貨幣加權平均匯率的變動,相比雙邊匯率而言,能夠更加全面客觀地反映一國貨幣的價值變化。

其中衡量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總體運行在100上方,最高一度在3月超過107,從這一點看,人民幣幣值在全球而言仍保持了穩定。

央行強調,在國際金融危機、全球貿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全球通脹和發達經濟體收緊貨幣政策等多輪重大沖擊考驗中,人民幣匯率均能靈活調整,并在較短時間內恢復均衡,有效發揮了抵御外部沖擊的“緩沖墊”作用。面對歷史上多輪的匯率超調,人民銀行積累了豐富的應對經驗,能夠有效管理市場預期,為匯率穩定提供堅實保障。

在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2023年經濟工作時也再次提出,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在啟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看來,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提振市場信心、擴大穩定內需放在關鍵突出位置,為國內經濟基本面實現實質性好轉打下“強預期”基礎,從而為匯率走強提供保障,加之我國健全的外匯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對于穩定市場預期,釋放政策信號發揮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平滑了外匯市場波動風險,為人民幣匯率的平穩運行提供政策保障。

談及人民幣匯率反彈的持續性,銀河期貨研究員沈忱在研報中指出,2023年,在有管理的浮動體系下,人民幣匯率將尋求新的合理均衡水平,并在其基礎上保持相對穩定并提升市場化水平,即波動區間拓寬、匯率彈性增強,以在“以我為主,兼顧內外”的前提下發揮人民幣匯率對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作用。

潘向東則預計人民幣反彈持續性會好于預期。他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當前匯率市場所面臨的國內外不利因素都在趨于緩解,使得人民幣具備企穩的基礎。

“隨著外圍經濟體步入衰退概率的上升,美聯儲加息節奏逐步放緩,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下行壓力有所減緩。國內經濟和生產活動在疫情防控措施優化后,更多消費和投資場景不斷釋放,有望迎來經濟穩步回暖的局面,加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的舉措,這也將提振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反彈回升可期。”潘向東坦言。

人民幣匯率支撐效應增強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常態化背景下,央行也一次又一次重申將優化預期管理,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這意味著監管部門對2023年的人民幣匯率波動走勢仍將給予持續關注,并為明年人民幣匯率的穩健走勢定下了主基調。

德意志銀行集團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熊奕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展望未來,中國經濟若在開放后實現強勁復蘇,且美聯儲加息周期結束,資本外流有望進一步減少,并在2023年下半年之前逆轉。

“從現在至2023年中期,由于美聯儲將繼續加息,且中國經濟增速處于低位,人民幣匯率仍可能出現頻繁的雙向波動。一旦中國的經濟增速在2023年下半年和2024年持續回升,金融市場資金有望持續流入中國。預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到2023年底將升至6.8,到2024年底將升至6.4.”熊奕表示。

潘向東也持有同樣的觀點。他分析認為,在經濟基本面和政策面兩大因素的支持下,預計2023年人民幣匯率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并在增強匯率彈性的基礎上保持雙向波動的基本格局。

“展望2023年,中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有望得到極大緩解,逐步逆轉 2022 年經濟復蘇乏力,增速回落的勢頭,各方面增長表現將逐步回歸常態。在經濟逐步企穩復蘇后,預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將在6.5至6.9之間獲得良好支撐。”潘向東表示。

不過王有鑫預計2023年人民幣匯率大概率延續強勢表現。他指出,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將進一步加大,美國通脹在明年一季度后將大幅回落,美聯儲可能在一季度末停止加息,美元指數將繼續回落,對人民幣的制約將進一步減弱。

“從內部看,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進一步優化,預計經濟活動將逐漸恢復正常,工業生產、消費、投資、物流、交通、旅游等行業和領域將加快復蘇,在全球和歐美經濟陷入衰退背景下,中國經濟將再次成為全球經濟亮點,市場預期將明顯改善,跨境資本將繼續增配人民幣資產,人民幣匯率支撐效應將不斷得到強化。”王有鑫補充道。

眼下,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逐步完善,匯率彈性不斷增強,雙向波動成為常態,同時資本項目開放穩步推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央行也建立起“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的外匯市場管理框架,外匯儲備資產實現了安全、流動和保值增值。

“未來,內外部宏觀環境的變化將有助于維護中國外匯市場穩健運行。” 潘功勝自信的說。

在圣誕節剛過的這個冬季,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依舊保持在6.9以下,小海感慨的對《華夏時報》記者說,匯率波動雖然是兩國貨幣之間的事,但也是一個風向,相信美元還是會跌的。

“下次匯率跌下來的時候,一定要多換點貨幣。”小海笑談道。

(文章來源:華夏時報)

標簽: 人民幣匯率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