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基金張一格:注重債市風險防范 尋找結構性機會
從寬貨幣向寬信用的轉變將成為最大看點
12月14日,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廣東省工商業聯合會主辦,21世紀經濟報道承辦,易方達基金特別支持的南方財經國際論壇2022年會——基金業年會以線上直播的方式隆重開幕。
(資料圖片)
對于2023年整體市場宏觀經濟,融通基金固定收益投資總監張一格在南方財經國際論壇2022年會——基金業年會上表示,系統性風險大為緩釋,從寬貨幣向寬信用的轉變將成為最大看點。
在系統性風險方面,張一格認為,2022年宏觀經濟面臨的三大風險大為緩釋,包括房地產風險、新冠疫情延續風險以及中美經濟周期錯位和政策錯位的風險。
首先,作為過去2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房地產在2022年處境艱難,也對經濟造成沖擊,直至今年9月末,政府出臺了全國性的房地產政策,隨后“三支箭”的房地產政策大大提升了市場信心。
其次,隨著近三年新冠疫情的持續發酵,居民和政府的儲蓄都有了相當程度的消耗。不過隨著近期20條的出臺,新冠疫情的防控政策的精準化,可以預期,疫情對于經濟的沖擊在未來會大大降低。
最后,在中美政策錯位以及外圍經濟影響方面。2022年初普遍預期美聯儲可能劇烈加息,將對我國經濟帶來影響。而近期,美聯儲對12月份的加息表態和語氣都趨于舒緩,國內貨幣政策應對海外政策沖擊的能力大大增強。
因此,張一格表示,2022年初所預期的中國經濟三大風險盡管有所發酵,但隨著經濟與政策應對得當,三大風險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緩釋,進一步發酵的可能性也趨近于零。
同時,張一格認為2023年宏觀經濟的最大看點是從寬貨幣向寬信用轉變。
在他看來,無論是在2008年,還是2015年,中國歷次寬貨幣向寬信用的傳導實效都很快。但本輪傳導隨著花費時間較長,見效較慢,這應歸因于房地產風險與新冠疫情風險,以至于投放出的貨幣遲遲無法轉化為寬信用或經濟實體的正常經濟行為。
然而,隨著兩大風險的緩釋,張一格預測2023年有可能看到寬貨幣向寬信用傳導的見效。另一方面,縱觀中國與海外的經濟歷史,促使寬貨幣向寬信用傳導的根本因素在于國家的經濟增長潛力。從中長期來看,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具備相當大的增長潛力。在這個情況下,央行所投放出的貨幣將會轉化成經濟實體的行為,以及信用資產的配置。
對于2023年債券基金市場可能存在的風險,張一格做了兩個方面的提示:市場的結構性風險與《巴塞爾協議III》相關的不確定性。
在市場的結構性風險方面,需要提防資產和負債在流動性上的不匹配風險。隨著債券基金整體規模上升,為了追求收益,債券基金會進行相對高收益資產的配置,包括信用債、城投債等,其流動性并不高。而債券基金的負債端是高流動性的,債券基金需要隨時應對贖回,于是形成了資產和負債之間的錯配。在經濟出現轉向、負債大規模贖回時,資產在應對贖回和回應負債流動性上存在困難,這可能對市場有較大沖擊。
在《巴塞爾協議III》的執行方面,張一格表示,盡管市場預期其可能推遲至2024年執行,但《巴塞爾協議III》的執行是相對確定的事件。在這個前提下,市場參與者的行為可能會出現較大變化,基金對此也應提前布局,防止短期內受到劇烈沖擊。
展望未來,張一格認為2023年債券市場將迎來三大機會。
第一是短債市場。隨著中短債市場調整,短期債券的收益率大幅提升,許多短期的AAA評級債券達到了3%以上的收益率。張一格預期,信用風險不大、信用資質好、期限短的債券,在2023年會給投資組合和投資人提供絕對收益的機會。
第二是現實和預期差的機會。回顧今年債券市場走勢,三季度之前,市場只對現實定價,對于經濟的預期并不愿意定價,出現刺激性政策時,債券市場也往往反應平平,整體收益率不斷下行。而四季度以來,市場逐步轉向對于預期定價,而對現實不定價的狀態。即使經濟數據相對較差,市場的關注點也往往在經濟政策,例如防疫政策調整、房地產政策等方面,于是債券市場收益率整體上行。張一格認為這種現實和預期之間的博弈會一直存在,尤其在經濟轉換期或拐點期時尤為激烈。2023年,如果債券市場預期走在前面并且差距較大時,債券市場將迎來一些階段性機會。
第三是可轉債市場。近年來可轉債不斷擴容,受到市場關注。今年可轉債市場隨著股票市場一起下跌,其當前的估值處于歷史非常高的水平,受到了一些質疑。張一格認為,看可轉債的估值時,不能只看到溢價,也要看它對應的正股估值。在當前的股票市場,以滬深300、上證50為例,股票市場的相對價值遠高于債券相對價值。這意味著當前股票市場估值處于低位,相對比較有價值。因此,疊加上正股的估值回歸,可轉債的估值水平并不算高。另一方面,在寬貨幣向寬信用轉化的過程中,受益于寬信用和股票市場的結構性機會,可轉債市場也會有所反應,表現出較強的收益。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標簽: 融通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