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聲優和配音演員師出同源 卻在文化差異下分道揚鑣

聲優一詞,是日語的“主に聲だけで出演する俳優”,取其含義略稱為“聲優”。

俳優一詞源自中國古代,指那些以樂舞諧戲為生的藝人,延伸到現代后,聲優就是指以聲音演出的演員。

所以從含義的角度來說,聲優這個舶來詞可以和配音演員劃上等號。

但出于中日兩國在產業鏈和文化上的差異,再加之近年來兩國之間文化交流錯綜復雜的影響下,國內很多配音演員都并不喜歡被人稱為聲優。

如果將這兩個詞語置于具體環境之下,聲優一詞更多會應用于以ACGN文化為主的影視作品中,而配音演員則會廣泛地應用在聲優一詞的本意上。

關于這一點,我們還要從聲優的本質工作說起。

聲優一詞由“聲”和“優”兩個部分組成,即是“以聲音為表演載體”以及“演員”這兩個部分,只有當這兩者組合起來的時候,才是聲優的本職工作。

也就是說,光是以聲音為載體的工作并不能稱為聲優,比如最明顯的電臺DJ,又比如為廣告片段朗讀旁白等,這些工作都沒有“演”的部分,又或者說沒有一個需要賦予聲音的角色。

可以發現,這樣的定義方法如今就存在一些灰色地帶,比如動畫的旁白也會被列入cast表中,他們同樣沒有一個需要賦予聲音的角色,但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那依然是聲優的工作。

實際上cast表是演員表的意思,并非直接和聲優畫上等號,甚至很多人常說的CV(Character Voice),也只是代指角色的聲音由哪位聲優演出,而并非指聲優這一職業本身。

所以在傳統意義上使用聲優一詞的時候,一般只會用來代指國外(主要是日本)為動畫與游戲配音的配音演員。

日本的第一代聲優誕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前后,在電視普及之前,廣播劇是日本民眾最主要的娛樂手段。由于僅有聲音能作為表演的傳播媒體,所以這個階段的日本聲優就是當之無愧的舞臺主角,也是聲優的黃金時代。

時間來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后,電視逐漸在日本普及,有了“畫面”之后,單純的聲音演藝自然就黯然失色。

聲優雖然沒有因此失去工作,甚至工作量還有所增加,但聲優本身需要依附于角色身上的特點,使得當角色變得可見的時候,聲優作為幕后工作人員的性質就被無限放大,當聽眾變成觀眾,他們的焦點自然而然就落在了角色而非聲優身上。

這跟國內二次元文化發展的早期階段十分相似,在形成大規模的網絡交流社區之前,會關注動畫背后聲優的觀眾可謂寥寥無幾。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逐漸開始出現大熱的系列動畫,在二次元文化圈開始壯大之后,聲優又重新有了崛起的跡象。但由于這種工作的本質依然沒有任何變化,所以這個行業始終需要一條新的出路,才能重回當年的巔峰。

這條新的出路,對于現在的二次元文化愛好者來說十分熟悉,那就是偶像化。就算是對聲優文化沒有了解的動畫觀眾,至少也知道日本動畫里的一種常見套路——稱為偶像拯救××。

而聲優的偶像化,就是這種套路的現實版。

聲優的偶像化,從日本的第二代聲優就已經開始了。作為偶像化的開始階段,第二代聲優中自然就分成了偶像化和非偶像化兩個部分。但無論哪一邊,基本都已經不再單純從事配音演員的工作。

同樣出生在1967年的子安武人和林原惠美就是其中的例子。

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子安武人與三木真一郎、關智一、以及結城比呂幾位知名聲優組成了音樂組合,并在子安武人的策劃下以該組合為基礎制作了原創TV動畫《白色獵人》,最終風靡一時。

這一舉動,可以說是后來日本聲優偶像化的其中一個契機。

另一邊,人稱聲優女王的林原惠美,則屬于遲出道的追夢人,她在就讀護士學校期間進行聲優培訓,在正式成為護士后才開始聲優的工作。進入九十年代后,林原惠美先后為《新世紀福音戰士》的綾波麗、《寶可夢》系列的武藏、以及《名偵探柯南》的灰原哀配音,自身的聲優事業也在這時走到頂峰。

和子安武人不同,林原惠美屬于非偶像化的聲優。但這并不代表林原惠美就只在進行動畫的配音工作,從1991年其到2019年為止,她都是唱片公司King Records的所屬歌手,其CD的總銷量至今仍然在聲優排行中名列前茅。

其中林原惠美的《Give a reason》是第一個進入Oricon周榜Top10的聲優solo單曲,《SPHERE》則是首個進入Top10的聲優solo專輯,她作為歌手的成就可見一斑。只不過出于體力和保護喉嚨方面的考慮,林原惠美自始至終都沒有邁入偶像化的領域。

但林原惠美加入King Records,本身也是聲優偶像化的一個起點。在林原惠美出演過的許多著名動畫作品中,比如《新世紀福音戰士》和《秀逗魔導士》等,背后的制作委員會中都有King Records的身影。

唱片公司如今依然是日本動畫制作委員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唱片公司綁定的聲優,也更有機會拿下動畫OP/ED等歌曲的演唱機會,何況就算不“偶像化”,唱歌仍然是聲優的必修課。

時間來到二十一世紀后,在科技、網絡、以及偶像文化進一步發展后,聲優的衍生工作就變得更加多樣化了起來,除了傳統的配音和廣播劇,早期衍生的CD和演唱會,如今還有了舞臺劇、手機鈴聲錄制、乃至寫真集等眾多類型的工作。

這些衍生工作給了聲優們更廣闊的收入來源,同時又帶來了更多的考驗,以及更多不同產業的游戲規則,如今大多數的日本聲優都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配音演員”了。

由此可見,所謂聲優和配音演員之間的關系,其實里面夾雜了許多文化和市場的差異,有時候聲優可以包含于配音演員之中,但有時候聲優又不限于配音演員的范疇,這確實不是一個三言兩語就能說得透徹的問題。

標簽: 聲優和配音演員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