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熱點 >

中國CRT電視發展史

CRT顯示技術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現在已經十分成熟,要想有大的技術突破十分困難。近年來,CRT的生存與發展受到平板顯示器(FPD)的嚴峻挑戰。目前CRT唯一的價格優勢也正在逐漸變的不明顯。隨著全球一些公司紛紛退出CRT領域,CRT技術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盡管剩余的CRT生產企業正在竭盡全力研發新的超薄型CRT,但也難以擺脫持續衰落的困境。 中國是目前全球發展CRT技術的主要地區之一,但中國目前的CRT產品品種和品位還處于中檔水平,高檔彩管的研發剛剛開始,還未大批量生產。目前中國市場上,FPD 電視,尤其是LCD電視和PDP電視和CRT電視幾乎平分秋色,甚至FPD的勢頭更猛,超越CRT電視只是時間問題。CRT顯示技術的發展只是為了生存而不是為了興旺。 數字高清晰電視的發展限制了CRT技術的應用,因為FPD 比CRT顯示器件容易數字化和高分辨率化,因此數字高清晰電視首選顯示器是FPD而不是CRT。CRT產品除用作電視機和顯示器之外,很少涉及到其它應用領域,在系列化方面受到一定限制,使用范圍局的限性也是制約其發展的因素。 總之,FPD 顯示技術的高速發展是對CRT技術發展的極大挑戰。CRT產業有無必要繼續擴大規模?有無必要再進行高檔產品的研發投入?值得業界認真思考。2005年,韓國三星和LG-Philips 研發成功并上市了厚度達35cm 的超薄型彩管,其中21英寸和32英寸CRT厚度都為35cm,似乎給CRT產業帶來了希望,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看到的畫面質量正如韓國媒體報道的那樣:畫面扭曲,水平線和垂直線彎曲不直,屏幕邊緣更差,整體畫質不如普通型彩管。如果對超薄型彩管進一步研究與改進,必然增加成本。“超薄型彩管的市場有多大?有沒有必要化大力氣進行研發,這需要我們深入調研。”

1958年,我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北京牌14英寸黑白電視機在天津712廠誕生。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臺彩色電視機在同一地點誕生,從此拉開了中國彩電生產的序幕。

1978年,國家批準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定點在原上海電視機廠即現在的上廣電集團。1982年10月份竣工投產。不久,國內第一個彩管廠咸陽彩虹廠 成立。這期間我國彩電業迅速升溫,并很快形成規模,全國引進大大小小彩電生產線100多條,并涌現熊貓、金星、牡丹、飛躍等一大批國產品牌。

1985年,中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663萬臺,超過了美國,僅次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的電視機生產大國。

1987年,我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934萬臺,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

1985-1993年,中國彩電市場實現了大規模從黑白電視替換到彩色電視的升級換代。

1993年,TCL在上半年就開始推出“TCL王牌”大屏幕彩電,29英寸彩電的市場價格在6000元左右,到年底已經售出10多萬臺。

1996年3月,長虹向全國發布了第一次大規模降價的宣言―――降低彩電價格8%至18%,兩個月后,康佳隨后跟進,打響了彩電業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價格戰。

同年4月,長虹的銷售額躍居市場第一,國產品牌通過價格戰將國外品牌大量的市場份額奪在了手中。這場降價戰后來也導致整個中國彩電業的大洗牌,幾十家彩電生產廠商從此退出。

2001年,中國彩電業大面積虧損,康佳、廈華、高路華虧損,長虹每股盈利只有1分錢,這種局面直到2002年才通過技術提升得以扭轉。

2002年,長虹宣布研制成功了中國首臺屏幕最大的液晶電視,屏幕尺寸達到了30英寸,當時被譽為“中國第一屏”。

2003年4月,倪潤峰掀起背投普及計劃,背投電視最高降幅達40%。

2004年,美國開始對中國彩電實施反傾銷,導致中國彩電無法直接進入美國市場。

2004年,中國彩電總銷量是3500萬臺,其中平板電視銷量不過區區40萬臺,占整個彩電產品的1.14%。

2006年,國產CRT電視銷量為3112萬臺,首度出現下滑,比上一年下降3%。

2007年,國產CRT電視銷量下滑到2400萬臺,液晶和等離子電視出現大幅增長。

標簽: 發展史 電視 CRT 中國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