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動畫播出政策發生改變 會間接影響日本動畫的創作趨勢
萬事都可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更不要說如今靠著中國市場支撐的日本動畫業界。根據日本動畫的業界報告的數據可以看出。
從日本動畫協會給出的《2020年動畫產業報告》的數據可以看到,日本的動畫在海外的發展越發迅速,美國、韓國、中國、中國臺灣地區和加拿大是海外動畫販售最大的5塊區域,毫無疑問中國對于日本動畫的產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客戶,而像今年萬代在上海造的等比例高達的“高達中國計劃”,就可以看出日本的財團們都是非常在意中國市場,甚至有一些企劃就是量身定做的。在這個情況下,中國的動畫播出的政策發生改變,會間接影響日本動畫的創作趨勢。
這已經不是什么臆測,而是實錘的事情。
曾經擔當《銀魂》導演的高松信司發動態明確表示,日本動畫將來會出現更多的迎合中國的“先審后播”的制度,提前完成制作的情況會越來越多。
想想也挺悲哀的,日本動畫,完全要看中國人審核制度的臉色。雖然他沒有更近一步的說明細節,但我覺得,創作的內容本身也會更加節制,對于傳統的日本動畫的粉絲來說,我覺得也是比較悲哀的。
2月的時候,很多人嚷嚷著“XX番下架”,4月直接無番可看。可還行。
其實國內很多番劇并不是監管部門審核不過關而遭下架,大都是遭到用戶的舉報下架,1月的《無職轉生》就是“自查下架”,某些人反向造勢后獲得了很多反響,引起了重視后才不得不“自查下架”,現在弄得整個監管制度更緊了,順帶影響了一波日本的動畫創作。
創作尺度高低是各有利弊的,尺度限制低的話,自由度更高,更多敏感的話題加入,可以讓讓故事更有真實感,主題也容易更深入,而且一些要素的加入,滿足更多的人的需求;創作尺度限制高的話,題材、內容就必須變得謹慎,以滿足更多年齡層次的人的適應。這兩者肯定是矛盾的,但這一點肯定是限制了創作的自由。
作為從小到大都看日本動畫長大的我,當然是想看更加“原汁原味”的日本創作的內容,而不是“為了中國而妥協”的內容。這根本無關“三觀”的方面,因為人到了我這個年紀,自然而然可以區分什么是虛構,什么是現實,我想在座的各位也大都可以做到。審核力度加大,只是為創作套上了枷鎖。所以整體來說,我覺得這是一個令日本動漫迷沉悶不樂的消息。
最后有人問,“日本動畫不行了,不看日本動畫,看國產動畫不香嗎”,這個問題,我想說,就像國語流行歌曲和JPOP不同,還有中國的民俗樂曲和和風樂曲不同一樣,日本動畫是一個個性鮮明的品類,并不是說是中國人做的還是日本人做的這么簡單,很多中國人,去了日本依然是學日式動畫,回國可以畫國產動畫,但畫的魂還是日式的,他們本身創作的風格就不同,是不同的東西,追求的也不一樣,所以誰和誰都不是代替對方的關系。就像我喜歡吃披薩,不代表我就不喜歡吃肉饅頭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