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媽媽的日常》講述中國航天文化故事 讀漫畫也能樹立科學理想
10月1日,在國慶、中秋雙節來臨之際,中國首部以火星為背景,以未來生活方式為導向的親子漫畫《火星媽媽的日常》在甘肅金昌2020未來火星生活周正式發布。
這是青少年科普計劃“太空C計劃”旗下的首部漫畫作品。定位為親子教育題材的火星知識科普類漫畫。
通過連載漫畫的形式,《火星媽媽的日常》講述中國航天文化故事,增強親子家庭對世界、宇宙的認知,以形成給中國媽媽的航天知識指導書。作品以“未來生存力”的要素為提綱,圍繞漫畫主角火星媽媽天舒是如何培養兒子樂樂有關未來生存力品質,指引教導媽媽們如何培養孩子這種品質。
值得注意的是,《火星媽媽的日常》漫畫中,母子所經歷的各種趣事多源自現實生活。“天舒”媽媽的人物原型是趙天舒,“樂樂”則是她的兒子。趙天舒曾任BBC旗艦欄目Women‘sHour制作人,10年里專注國際教育和文化交流,現在,她是“太空C計劃”科普教育內容負責人。
“平時我和孩子會一起看很多書,漫畫是我們都非常喜歡的一種。很多時候看漫畫無需我讀給他聽,單看畫本身就能把我們看得哈哈大笑。所以我們也想創作出一部既能表現出我們日常生活狀態的漫畫,同時也能傳遞教育理念、一些科普知識點的作品。”趙天舒告訴三文娛,漫畫里發生的很多事情都是真實的,作品想要呈現的“未來生存力”價值觀,則主要體現在自我能動力,社會協同力,宇宙認知力等未來軟實力。
火星的“日常”不“平常”,讀漫畫也能樹立科學理想
《火星媽媽的日常》塑造了火星媽媽“天舒”以及火星小子“樂樂”兩個主要形象,把生活中的日常放在火星的環境里,用風趣幽默的筆觸,傳遞溫暖、輕松的親子關系,并在呵護孩子好奇心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激發他們對太空、對航天科學的興趣。
《火星媽媽的日常》講述的是一對生活在火星上的地球母子經歷的各種趣事。
“我們把我們平時的生活點滴放到了火星的背景下,想要表達的是無論人在哪里、身在何處,親人的愛和尊重是孩子成長中最為重要的元素,愛和尊重是基礎,有了這些,家長能夠給予孩子更多的期望并幫助他擁有,比如勇氣、堅持、不斷嘗試的性格;培養他擁有好奇心、觀察力、行動力、思辯、創造力等這些能力;當然更要有善良和擔當,對他人和更廣義的社會。”火星媽媽趙天舒說道。
在《火星媽媽的日常》漫畫故事中,“天舒”媽媽是首批正式移民火星的探索者,她知性溫暖,外表溫柔內心強大,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火星媽媽也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新的感悟。而“樂樂”作為首批生活在火星上的小朋友,是個有紳士風度、內心卻滿是搖滾范兒的小孩,他熱愛動物、喜歡搞笑;他說話像媽媽一樣條理清晰,同時也有著和同齡孩子一樣的好奇心和很強的求知欲。
通過對兩位個性鮮明的人物的塑造,創作團隊希望讀者們能夠看到漫畫中的一個個小故事與現實中的自己有著相似之處,用”共情“打動人心。“太空C計劃”科普內容負責人天舒作為火星媽媽的原型,指出無論生活在哪里,面對未來紛繁變化的世界,家長應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培養他們的什么能力,這種“未來生存力”對個人和社會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未來生存力”是一種怎樣的能力?
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2020年都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因為疫情,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正常的生活都被打亂了,大人不能去上班、孩子不能去上學。這樣的極端情況,或許我們這輩子只能經歷一次。
在這樣的背景下,火星媽媽趙天舒開始思考,“這個千變萬化、突發情況層出不窮的世界里,應該怎么做,做什么,才能讓孩子在離開父母、走入社會的時候,無論他面對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經歷什么樣的變化,都能是一個內心篤定充實,能積極勇敢面對的人”。
“未來生存力”就是在這樣的背景和思考下產生的。
火星媽媽趙天舒說,它是由自我能動力、協同力、宇宙認知力三大部分組成。自我能動力,指的是無論個人和所處的世界發生何種變化,作為個體的“我”,最應該具備的能力。協同力,指的是無論身處何種環境,能夠與他人協作需要具備的能力。宇宙認知力,指的是個體與世界和諧相處、并能在有限生命里發揮最大價值的能力。
這三個組成部分也可以從個人、社會、宇宙三個層面來理解——作為個體,在電子世界和信息的時代里,他們還應該學什么、怎么學?如何分辨真偽?身處人類社會,他們應怎樣與真實的人相處、共事、相互成就?放眼更廣闊的宇宙,探索深空、登陸月球和火星,是為了逃離、掠奪,還是更好地與地球共存 ?
簡言之,作為綜合能力的集合,“未來生存力”所要傳遞的,是希望能為未來的“后浪”提供安身立命、成就自我、貢獻社會的能力。
借助漫畫這種給人以輕松、愉悅感的內容載體,《火星媽媽的日常》漫畫希望通過分享母子生活中的趣事、搞笑、好玩的生活細節,和讀者產生連接和共鳴,在此基礎上,分享教育心得和理念,把未來生存力中不同的能力、力量,傳遞和表達出來。
據了解,這部漫畫作品將于10月上線連載。